作者:任泽建
温州图书馆门口有对联曰:“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出自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自撰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后来曾国藩在致诸弟信中也曾援引:“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
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所谓柔日,是一个人心里有烦恼,事情复杂解决不了,这时阴柔之气在心中,最好多读历史。读历史启发人的气魄,勇气眼光就起来了。笔者理解刚日柔日无非是人的情绪状态。历史文学等以故事见长,说理次之,柔日读史更多的是轻松阅读,消遣式阅读,如同随风潜入夜的绵绵细雨滋润心田。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江南好时节。在榆树的浓阴里,于栀子花桐花茉莉花如雪映衬下,读一本闲书,确实能放松身心。
读书也是读日常。东北作家阿成《小院笔记》(作家出版社),可谓是一本闲书。作家夫妻守着城外一处约三分地的院子种各种蔬菜、果树,在人间烟火里静享一份生活的悠闲美妙。书的前面引用了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小小院落,总藏着岁月轮回的故事,文人对院子的记忆,有着独特的感情,一年四季,总有不一样的趣味和回忆。”如今,渴望拥有院落的何止是文人,能种下几样花草小菜,再养上鱼鸟鸡鸭,那几乎算得上喧嚣中的世外桃源了。
读书也是读自我。书中自有深意在,书中可以感受到故乡、友情以及爱这些永恒的美好情感。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世界经典名著,是小学生的必读书。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静享阅读的你,无论你是孩子,还是和这些书擦肩而过的曾经的孩子。”一只叫柴斯特的蟋蟀,偶然的机遇从康涅狄格州乡下来到繁华的纽约时代广场,经历了曲折离奇的故事。书中以感人笔调叙述,文字传递出对乡村的依恋,表达了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的友情,质朴纯粹。这实在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作家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跟随着柴斯特,我们也在回归。
读书更可以了解有趣的广阔世界。亚然著《孤独课》是写留学生活。特别写到徐志摩跟剑桥的浪漫故事实在是个美丽的误会。徐志摩不是剑桥大学的正式学生,大部分时间他所住的地方距离剑桥甚远。另外徐志摩推崇备至的康桥也一点不算浪漫,因为这条河是剑桥裸体协会的活动热点。当徐志摩“甘心做一条水草”时,同时有很多人在水草间裸泳。书以孤独命名,可见留学故事并不浪漫。读唐克扬《异邦笔记》,可以洞悉学术之外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历史。其中谈吃的文章颇有趣,比如说“海外中餐”其实就是一个苦涩的笑话。关于吃的真相,作者引用芬兰司机的话,北欧国家餐馆的税极高,一年中下不了几次馆子,去得少了,味道自然就好了。作者还替我们读者发出连续的疑问,人们对吃的强烈需求后面到底是什么?是对生物性的根源的依赖,还是无端拔高了的亲情和自我?在满足和不满足之间,又是什么驱动人们食指大动,或者孜孜不倦地画饼充饥?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只要阅读就好了,无需功利无需目的。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我们已经踏上自我救赎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