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鲁民
古往今来,但有考试,就有人押题、猜题。或自己亲自动手,或请名师、高人,把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文章题目做上几篇、几十篇,背他个滚瓜烂熟。万一考试碰上了,就会稳稳过关,名列前茅,甚至于混个状元、探花也不无可能。
唐朝诗人白居易聪明过人,机敏多智,是自己押题。他曾报名参加吏部选拔官员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主要考察经义和律法知识,判词的写作能力更是考察重点。备考期间,他自己押题,积累了上百道判词,合编成《百道判》。最终,白居易的准备没白费,命中率很高,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进入秘书省工作的机会。
南宋学者吕祖谦是替人押题。他创建了专为考生押题的丽泽书院,精心编写了一册《东莱博议》,直言不讳地说,此书是“为诸生课试之作也”。为了帮学生们应试押题,他精选了多篇文章,都可以成为科考中的范文。许多学生就是通过学习他的《东莱博议》,卓有成效地提升了考试成绩。因此,《东莱博议》后来不仅成为丽泽书院的“葵花宝典”,别的书院也将其选为读本和教材,《东莱博议》一时竟成了洛阳纸贵的畅销书,光卖书就让吕祖谦发了大财。不过,当时学界是瞧不起他的,认为他不走正道,有辱斯文,是士林败类。
清代湖南巡抚丁思孔因对湖南历年科举成绩不满意,下决心扭转科考颓势,打个翻身仗,就专门斥资办起了“考前突击班”,选拔各府州弟子生员到岳麓书院教授科举之学,而且“月辄一试,糊名而进”。为了押题,他遍请名士大儒,每月都进行模拟考试,影响很大,而且确有成效。以至于各地士子“闻风向往,虽远在江南闽浙,亦不惮重茧而至。”
但凡事都有例外,宋真宗时期的名士晏殊,从小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曾以神童身份被推荐到官府。后被直接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正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一起参加。晏殊见到试题,就毫不犹豫地说:“这个题目我几天前刚做过,再做就有欺君之嫌,因此不敢隐瞒,请陛下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听后,又问了几句,晏殊对答如流,井井有条。宋真宗喜不自胜,认为晏殊不仅才华横溢,文章漂亮,而且诚实不欺,光明磊落,可谓德才兼备,这样的人不用还能用谁?他破例直接提拔晏殊,委以重任。晏殊就这样跃入龙门,进入政府高层,并一路升迁,官运亨通,最后成了北宋宰相,一代名臣,还是著名诗人。
考试押题这事儿,古已有之,既不违纪又不犯法,无可指责,但多少总有点投机取巧之嫌。若是有真才实学,满腹经纶,考什么都不怕,出什么题都能答得花团锦簇,哪还用押什么题昵?不过这种人少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大多数人还是资质平平,走走押题捷径也算难以免俗,情有可原。
但押题也是双刃剑,押得准固然会大喜过望,考出佳绩;押不准则会白费功夫,令人失望。而且,押题范围越小就越容易遗漏,风险越大;押题范围过大自然会更保险,更稳妥,但那也就失去了押题的意义。
押题虽系雕虫小技,但也自有其规律可循,要合情、合理、合法、合势。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之一的人工智能的运用,事先就被不少人押中,因为这是时下炒得最热的一件事,出题老师自然也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说到底,靠押题考试取胜实非大道正途,即使考得好也属侥幸。做学问、出成绩还是要老老实实,废寝忘食,焚膏继晷,苦心孤诣,才能走得更远,成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