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楚
明英宗天顺元年六月,当了四个月内阁首辅的大学士徐有贞在与石亨、曹吉祥的倾轧中败北,被明英宗下旨削职为民,流放到金齿(今云南保山)。
徐有贞年轻的时候叫徐珵,“珵”的意思是美玉、佩玉。然而,这个看起来寓意深刻的名字,却没能助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高歌猛进。
少年徐珵博学多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且“多智数”。26岁就中了进士,先是被选为庶吉士,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后来担任翰林编修,30岁时被提拔为侍讲,成为皇家顾问。虽然一直在权力中枢任职,但在他看来,这职位与他的政治抱负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边备怠惰,但西南却用兵不止,徐埕对此很忧虑。正统七年,徐埕上疏英宗朱祁镇,陈说五件关于用兵之道的事情,朱祁镇认为建议很好,但是没有采用。
公元1449年,“土木之役”之中,朱祁镇被俘,郕王朱祁钰(即后来的代宗)面对也先的威胁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徐珵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这一的建议遭到于谦的强力反对,并受到众人的讥笑。徐珵因此名声大坏,多年未得晋升。懊丧之余,他转而大肆奉承阁臣陈循,又通过收买于谦的门生,求于谦为他在代宗面前美言和推荐,意欲担任国子监祭酒,代宗朱祁钰听说是徐埕,便鄙夷地说:“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字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无奈之下,徐珵在陈循的建议下,改名为徐有贞。
不想,改名之后,他的官运真的开始一路飙红。先是被提拔为右谕德,而后又以左佥都御史的职务去黄河治水。在主持治水大计期间,他的学识和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业让徐有贞名声重振,形象大为扭转,他再次擢升,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
正所谓好事成双,又一个机会向他靠近。其时,皇帝朱祁钰的太子早殇,朱祁钰又病入膏肓。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纠集朝中一群在朱祁钰朝中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们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也先无奈放回且当了七年太上皇的英宗朱祁镇再度上位。徐有贞因此被授兵部尚书,旋即被加封为武功伯,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
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为绝后患,徐有贞诬陷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唆使百官上奏。英宗本来还无意杀掉于谦,回复说“谦实有功”。确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个大大的功臣。徐有贞却坚持以“意欲”谋反之罪杀掉了于谦。
独掌大权后,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展开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相互倾轧。最后,徐有贞在石、曹等人的一再诬告下,被英宗流放到金齿(今云南保山),削职为民。直到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罪发被杀,徐有贞才被允许回到家乡闲居。他一心盼望再得英宗重用,却最终未能如愿。自此,他浪迹于山水之间,十余年后病逝。著有《武功集》,其《善权寺碑》碑文一直留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