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7-1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善存


7月10日下午,随着期末考最后一场英语考试的结束,高中学子宣告走进属于自己的暑假。随之而来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莘莘学子何去何从?要不要上各类生意火爆的辅导班?而中高考后的学子们即将进入下一学习阶段,这个“承前启后”的暑假该怎么度过?有人觉得应该“休养生息”,彻底放飞自我;有人认为应该“提前备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预备。如何选择的确耐人寻味。


遥想周朝时,民间有个习俗叫祭“蜡(zhà)”,是在每年十二月的一天祭祀百神的节日。到了这天,人们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尽情歌舞欢乐,喝个酩酊大醉。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看到了这场热闹景象,很不解地问孔子:“他们这般狂舞烂饮,以后还能安心干活吗?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放纵!”孔子耐心地解释道:“这个道理你没体验过是不会明白的。奴隶们成年累月在田间干活,偶尔遇上这么一个节日,能不放纵快活吗?这是君王赐给他们的恩泽。”见子贡将信将疑,孔子接着说:“这就好比拉弓射箭,弓拉得过紧,就容易折断;总放松不拉,就失去了弓的作用。治理百姓也是这个道理,一年到头让老百姓忙到不得喘息,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会这样做的;一年四季,放任百姓四处游荡,他们也不会这样做。所以一年之中给他们过几个节日,让他们尽情欢乐一下。有张有弛,才是文王和武王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呀!”子贡听后大为感叹:“周文王、周武王真是了不起,他们这个办法真好啊,还是先生的学问多!”


学习的道理亦然。尽管与田间劳作有别,但都是劳动,都需要宽严相济,松弛有度。否则,一年到头不得片刻安闲,不仅会丢失学习兴趣,也抹杀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毕竟,劳动或学习只是人活在世上的手段而非目的,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经由学习提升自我,进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人的内心追求。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深情地写道:“当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感激这样的安排?”这正是考试过后放飞自我“休养生息”的心情写照,深有体会者自然懂得。但是,假如这样的考试之后,盼来的不是放松,而是从学校的教室转移到补习班的教室,继续学习更高学段的教材,哪还有什么“轻松”之说,大概谁也不会“庆幸、感激”这样的安排吧。


再长再挤的赛道也有终点,再苦再累的日子也有尽头。假如辛辛苦苦一学年,忙忙碌碌一学期,到了考试的尽头,此时一心只盼望考后有个假期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安排”谁乐意接受?之所以不待见,首先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假期的本意就是放假休息的日期,之前的奋斗已使身心疲惫,需要恢复静养一下,以便更有力量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假期就是赛手们的补给站,是高速路的加油站,是长途跋涉者的歇脚亭,如果这些都不复存在,他们又能走多远?人毕竟不是机器。列宁说:“为了一跃而后退!”又说:“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学习的道理亦然,把假期还给学生,把休息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适当地“休养生息”,本是自然之理。正常情况下,“休养生息”后的他们,开学后一定会还给学校一个不一样的新学期。 


退一步说,“提前备战”就一定赢?结果就一定好?须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圣人孔子早就谆谆告诫后人:无欲速,无见小利。那样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就当今中国教育这一领域而言,我们好像走入误区太远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生中学化;多少孩子赢在起点,却输在了终点。与孔子时代相比,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误入歧途太久了,家长们亟需迷途知返。


人生处处是考场,竞争是难免的,但是生命的本质是经历生活过程和体验点滴美好,并非争先恐后不断奔跑。一首火遍美国的小诗《纽约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不必“抢跑”的真相,不妨摘抄几句——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所以,放轻松些/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万六千天。谁不是活在自己的时区空间里,抢什么呢?又“卷”什么呢?做什么事都要适度,该紧张时振作精神,努力创业,但不可过于疲劳,如果把生活之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裂而危及自身;该放松时就适当调整,生在现代社会,活在纷扰的都市,节奏快、压力大,注意休养娱乐,更为重要。生活是一门掌握平衡的艺术,只有张弛有度,才能相得益彰。


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有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就是成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原典,本义指宽严(张,指拉紧、绷紧;弛,指放松、松懈)相济,是文王武王治国方略,现在比喻要合理安排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治国理家如此,工作学习亦然,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个境界!  


编辑: 张善存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