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川
一个大雨将要降临的夜晚,我被困在了高层住宅里一个不足两平方的狭窄空间。这是一座“品”字形高楼,我租住在左下方的位置,客厅连着一个狭小的矩形地带,这里是通风口,兼作洗衣间。当晚,我走进去洗衣服,因为洗衣机门与通往客厅的玻璃门“打架”,我便用力回关了那扇玻璃门。就是这个小动作,让我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论我是绞尽脑汁探究门上的“机关”还是猛力地拍打,都无法再将这扇门打开——失灵的机械锁把门卡得死死的。预设四十分钟的自动洗衣机发出了“噔噔”的结束音,我依然无计可施,想不出向外求救或者逃出去的办法,手机不在身边,大声呼喊无人应答。尽管没有生死之虞,但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逼仄之地,望着窗外冰冷的黑夜,孤寂、无助、恐慌的感觉越发强烈,甚至有了一丝绝望。
突然,右前方邻居家的厨房亮起了灯,我投去乞求的目光,拼命地敲打窗玻璃,急促的“咚咚”声终于惊动了邻居女主人,我隔空说明了被困于此的窘况。邻居家男主人热心地下楼去找我的家人,孩子们迅即联系物业人员以及开锁匠(我反锁了进户门),前后折腾了三个多小时,我终于解围脱困,深吁了一口气。
这件事过去几个月了,却总难忘记。我困在其中时,想到的“囚”“圉”“囹圄”等象形文字一直萦绕在心中,这段时间又让我想到了人生与社会,给了我一些启示。
人生如一场漫长而又崎岖的旅途,难免有不测风云,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挑战,谁能保证自己总是顺风顺水呢?看看我们周遭的情形吧:高考读研失利,创业失败,寻找伴侣失恋,疾病治愈失望,股市楼市失算,庸人自扰失衡,理想前途失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形形色色的困境,有的人迷茫、失意、沮丧,不知道如何突围,陷入了糟糕的境地;有些人则把困境看作人生的必答题,不逃避、不退缩,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靠着信念与智慧与一个个困境挥别,自己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
如此看来,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是大有学问的。
我年轻时,曾有一段时间与上司互相不对付,下成了“死棋”。但同在一个楼层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工作上还要频繁接触,我苦闷极了。被郁闷、压抑的氛围持续吞噬着,我要么会大病一场,要么可能发生犯罪的行为。我找到组织部门,申请参加了市里的一个工作组,走出一步天地宽了,心情舒爽了。困兽犹斗,固然是一种积极的抗争,选择哪怕是短暂地离开,换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这种忍耐和“出走”,何尝不是一种策略!我当年还自嘲学习弥勒佛见真章,容当下难容之事,笑眼前可笑之人。后来读美国心理学教授马克·罗森的《谢谢你折磨我》,我很是认同他的一句话:“我们每遇到一个难相处之人,就等于面临着一次人生的困境。”当下的职场内卷泛滥,难相处之人有增无减,许多人却是无力切割、难言离弃,那就主动与之共舞吧,让他(她)成为自己更加强大的助力。
近日读到王蒙的短文《俗境》,老先生可谓视角独特,笔触“毒辣”。他以为:“身体、心情、收入、地位、处境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不要误读为一种俗境,虽然“平常、平淡、平凡、平静、平和”,却是一种幸福、一种运气,人们要“理直气壮地在正常情势下过正常的生活”。是不是平凡的工作、平静的生活、平和的心态,就没有了困境,或者说预见困境绕道走了呢?显然不是。人生丰富多彩,困境也随之多种多样,何况很多时候“境由心生”。眼下一些人的焦虑、抑郁,似乎都与无形却能感知的困境有关。我以为,可怕的不是一时之困,而是土壤和环境。如果社会生病了,多数人只能在困顿与放弃、麻木与焦虑中做选择,只有那些优秀的灵魂,才能认知所有涌向我们的生命能量,都可以正向应用。让生命张力为困境放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未免有些苛刻和残酷。
困境往往是不可抗拒、无法预知的,却也不尽然。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章太炎“被囚”》的旧文,说的是袁世凯利用权术当上“大总统”后,章太炎如梦方醒,悔之莫及,新婚不久的他,毅然赴京找袁世凯算账,要“为中夏留一线光明”“挽此危局”,当然也可以洗白自己。结果可想而知,他被以“疯病”为由,软禁两年之久,一直到袁称帝失败。由此联想到了时局,常有一些官员被纪委监委立案查处,上至省部级乃至更大一些的“老虎”,小到百姓身边的“苍蝇”,他们不知今夕是何年,依然不收手不收敛,十足的主动“被囚”,只不过与章先生比起来,这些人不仅洗白不了自己,还成为世人的话柄,让家人蒙羞。困境乃人生寻常事,只是这般自酿苦酒、自掘深渊的行为,让人唏嘘不已也困惑难解。
处于困境是人生的常态。人生际遇、生活阅历不同的人们,对困境的认知自然无法一致。我大致算得上一个乐观主义者,但还是不赞同对磨难、逆境之类加以歌颂,因为,谁也不情愿把艰难困苦作为自己的财富。我把困境作了“学校”“熔炉”和“镜子”的比喻,不知君以为否?
困境是一个学校,它告诉我们,“每临大事有静气”,要承认现实,处变不惊,善于寻求外力,他人的建议和援手或许让我们豁然开朗、转危为安;它启示我们,暂时的困境与漫长的人生比起来,总是微不足道的,再艰难的境况,也有走出来的那一刻,走过了泥泞,人生便经过了考验;它教诲我们,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自我“囚禁”的路。
困境是一座熔炉,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挫折、倒霉时,它锻造的是仍能保持的定力和韧性;当一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时,它锻造的是应该有的洞察力,能够对其拆解、超然物外;当一个人面对动荡不安的环境时,它锻造的是辨别新事物新趋势的敏锐视野,以及迎接和拥抱变化的坦荡胸襟。在逆境和磨难中奋争走出来的人,更为自信和强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困境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心态和情绪,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如果我们不能够选择生命终将发生什么,至少要学会如何面对已然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前行的路上,如果避之不及或者深陷困境的话,要冷静分析困境的内外成因,鼓足破茧而出的勇气,坦然迎接命运的挑战,努力让困局向着理想的结局演变,而后整装再出发,走出辽阔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