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家春秋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7-2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润涛


小区变了,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崭新的气象,说是一次蜕变也毫不夸张。楼体内外重新进行了粉刷,粉刷过的楼外墙体,三楼以下是乳白色,四五两层是绛红色。有人形容新粉刷过的大楼,远看就像上面戴了一顶红帽子。


我们小区是幸运的,赶上了市里对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不仅楼体内外、围墙进行了粉刷,楼顶重新铺了防水材料,而且还对小区内的各项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院内路面铺了沥青,改造了下水管道,污水与雨水分流。但遗憾的是,有两个项目至今没有收尾。


我们小区是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说它老似乎还差一点,只是时间稍长一些罢了。我家算是第一批入住小区的,搬过去那天,我站在客厅中央对妻子说,这就是咱们的终老之地了。我说这话是发自内心的,也是由衷的。说实话,我对自己晚年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之前想都不敢想。房子不仅客厅大,而且楼层也比一般商品楼层高,显得特别敞亮。同时阳台也比较宽敞,有一段时间阳台甚至成了我的阅览室和会客室。另外,每家还拥有一个近20平米的车库。因而从内心说,我和家人除了满意就是满足。


我是进城之后才成的家,算上前五次已搬了六次家。刚成家那年我住的是单身宿舍,房子虽新但非常简陋。这是机关为职工改造的一排临时简易宿舍,房子偏居大院的一角,前后都是蒿草,每逢夏秋雨季,蟋蟀、青蛙等经常会跳到房间里。不过还好,因为是新房不用担心漏雨。


60年代我家住的是草屋,每逢下大雨屋里就会漏雨,有时候外面雨住了,屋里的雨却依旧下个不停。在我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打辛庄水库的第二年。那是夏天的一个夜晚,突降暴雨,草屋先是有两处漏雨,一处在床头上方,一处在床前。爹和娘找来脸盆和面盆接雨,但漏雨处越来越多,及至后来连面缸都用上了也接不过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每逢下雨天我就害怕屋子漏雨,久而久之,只要是在屋里,听到下雨声我就条件反射般把目光投向屋顶,看上面漏雨了没有?除了怕下大雨,我还怕刮大风,唯恐掀翻屋顶上的麦草,因为那样屋子漏雨的地方会更多。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发誓等自己长大有了本事,一定为爹娘盖三间不用担心漏雨的房屋。可这一愿望没等我长大就实现了。爹苦苦奋斗五年,一家人口里省肚里攒,先是翻盖了原来的三间草房子,由全麦草换成了三垄泥瓦,几年后又把三垄泥瓦换成了全水泥瓦。在我1976年进城工作前一年,我爹为了让我和弟弟都有一处住宅,向村里申请在公路北新村划了一处宅基地,建成了一座四间带厦檐的两层楼房。爹在世时我常想,他这一辈子活得最为不易,一生差不多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修房建房,为此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


第三次搬家是为了小房换大房,并且从大院搬到了院外。我开始还天真地认为,同是机关住房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但等搬过去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谓住房,原本是机关小卖部的仓库,是因为机关住房紧张临时改建成住房的。这处住房坐落在小黑河边,算是临河而居吧。这是一块低洼地,一排房子大概有七八间,从东面数我家算是第二家。房子好像被简单处理过,但依然保持着旧貌。屋笆有的地方已经坏了,仔细看才发现有的地方还透着亮光。房子因地基低洼而潮湿,打开门一股霉味直冲鼻孔。怎么还有这样的房子呢?搁在乡下老百姓住的房子也比这好呀!面对这样的房子,别说妻子相不中,我也想不通。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小房换大房,一间换两间,是自己选择的呀!为了安慰妻子,我违心地对妻子说,在这里只是临时住住,等单位有了房子就搬过去。然而,这一住就是三年多。期间也曾想过换房,但我一点底气都没有,自忖像我这样的身份,妻子是农村户口,且又无权无势、人微言轻,想换一套好点儿的房子又谈何容易?想想也只能随遇而安了。


消极情绪曾让我一度对宿命论产生认同,认为越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我怕房子漏雨,可偏偏就让我再次住上漏雨的房子。不久,我家就遭遇了漏雨。夜里突然下了暴雨,我立马拉开灯的开关,眼前的情景让我吃惊不小,房子笆上的透明处正往床尾漏雨,再看被子已经淋湿了一大片。我叫醒妻子,让她赶紧找盆接雨。开始只发现一处漏雨,随着雨越下越大,漏雨处最终增加到四五处。我和妻子折腾了一夜,天明雨住了,打开房门才发现,外面地上已是一片汪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房子地上再没干过,床下的地上还长出了绿色的苔藓,直到冬天来临才告别潮湿。


一年后我家赶上拆迁,借居一年后才得以回迁。此次回迁虽未被安置在原地,却由原来的平房换成了楼房,从而结束了住平房和公房的历史。


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又搬过两次家。在选房上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有选择余地绝不要顶层,因为我吃够了房屋漏雨的苦头。天遂人愿,最后两次搬家,一次选了一楼,一次选了二楼,彻底免除了漏雨之忧。不过每次下大雨我还会忆起早年住平房的日子,目光总不由自主地投向天花板。有时候我想,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一次次搬家,虽然非常麻烦,但居住条件却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在水涨船高。我越来越喜欢我目前的家,也愈来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家刘荣哲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有房子才是家,没有房子就不是家。没有合心意的房子,就没有幸福的家。若在一个地方住得满意,谁会轻易搬家?搬家表面上看,换的是房子,其实,搬的是心情,换的是生活。”


什么是家?什么是幸福的家?作家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经风雨难成家,家要替人们遮蔽风雨,就必须先经过风雨的洗礼。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房子都是承载一个家不变的条件,一个人要想成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房子。君未见,现在青年找对象,女方首先会提出要有一套城宅。因而,有的人家背负沉重的房贷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回到本文开篇说的事情,我们小区建设标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与当下新建小区的楼房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那么,具体差距在哪里呢?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最大的差距应该是没安装电梯。尽管近年来有不少住户提出加装电梯,但经施工方上门征询意见,住户意见很难统一。因而,加装电梯的想法只能是画饼充饥。还有,对一些有上学孩子的家庭来讲,与有的学校距离有点远。因此,我们小区先后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原住户卖掉房子,选择了有电梯或者离学校近的小区。其实这也好理解,人往高处走嘛!不过我家是不会再搬了,此生我们会与它相伴到老。


编辑: 马润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