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名为滕侯鼎。滕侯鼎的得来非常有戏剧性,因为它差点被当作废品卖掉。
1982年3月的一天,滕县姜屯公社庄里西村(今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一名村民在地里干活儿时,无意中挖到一座古墓,挖出了鼎、簋、鬲、壶等6件青铜器,其中就有滕侯鼎。从墓地里挖出的东西,村民觉得有忌讳,于是送到了废品收购站。万幸的是,废品收购站里有人认出这是文物,当即打电话通知了文物保护部门。随后,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挖掘,出土文物20余件。
滕侯鼎有惊无险地被保护了起来,后来陆陆续续从庄里西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两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于是曾经存在于文献和传说中的滕国的故事也渐渐清晰起来。
滕侯鼎
庄里西遗址东南约2公里处,即为滕国故城,如今古城墙依稀可见。此处占地极小,考古发现,故城周长仅几公里,但其文化价值极高,孟子曾在此讲学,滕文公问政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1958年8月,毛主席在河南视察后,转道山东,途中在兖州站停车,专列上接见了滕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等人。
毛主席问王吉德:“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滕文公请孟子来讲学,孟子馆于上宫嘛,上宫还有没有?”
“滕小国”,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滕国不仅都城小得可怜,整个国土面积也很小,“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也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才五十里。
如此之小国,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为什么会如此感兴趣?为什么对滕文公与孟子的故事牵挂于心?
山东政法学院副院长蒋海升推测,应当与当时的中国发展方向和现实决策有关。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前人并未提供现成的范本。如何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艰辛探索。这条道路一定要基于中国的大地,而这需要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借鉴。而滕州曾是孔孟政治理想唯一被付诸实施的地方。
滕国故城
滕文公所处的战国时代,大国称雄争霸、弱肉强食。滕文公还是滕世子(古代诸侯的嫡长子)时,就苦心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有一次,滕世子出使楚国,路过宋国时听说孟子正在宋国,于是赶紧登门拜访。初次见面,孟子跟滕世子没有聊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开门见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方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用尧舜的言行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孟子的思想引发了滕世子的思考,更是对其内心产生了冲击,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有齐国、南有楚国,都对滕国虎视眈眈。
于是,滕世子从楚国归来后,很快又专程拜访了孟子。
滕世子对孟子所言有些怀疑,这让孟子有些生气,他说:“世子不相信我的话吗?天底下的真理就只有这么一个罢了。”然后讲了颜渊、周文王等古人的故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随后,孟子又鼓励道:“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这一次给滕世子提供的治国方案就是——滕国虽小,但只要实行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为一个善国。
这一次的谈话让滕世子对孟子的思想有了信心,以至于在他父亲滕定公去世时,首先想到的是派大夫专程请教孟子如何办丧事。
孟子对滕世子建议,行齐衰葬礼,为父亲守孝3年。此事实行起来一波三折,朝中百官最终由集体反对改为大加赞赏。这被称为善国治理之路的开端。
滕州博物馆馆藏文物
服丧3年后,已成一国之主的滕文公决定遵循孟子思想,施行仁政。面对众多实际问题,他需要经常当面向孟子请教,于是派人请来了孟子。
孟子此时已是半百老人,能找到知音、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当然非常高兴。于是孟子带着一众弟子来到滕国,住在上宫这个地方,一面讲学,一面为滕文公治国出谋划策。
滕文公又一次问政孟子时,孟子将自己的治国安邦思想倾囊相授:“百姓的事不可延缓……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才会有坚定的心志,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心志。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百姓。”
孟子的这番“恒产论”,说到底就是希望滕文公能首先保障百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孟子的这套治国方略跟齐宣王、梁惠王也讲过,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过于理想主义,不接地气。
滕文公照着去做了,却是大见成效,贤明之声传遍各诸侯国。
先秦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听说滕文公施行仁政,从楚国赶到滕国,登门谒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能得到一处住所,让我做您的百姓吧。”
一时间,滕国百家会集,名流贤达辈出。没有近者悦,岂有远者来。孟子仁政思想得到实践,滕国真正成为善国。这一盛况在出土于庄里西遗址的滕国青铜兽耳壶上得到见证。
滕国青铜兽耳壶颈部镌刻铭文,4行,4字一句,计16字:“永休金用,卯九祭公,滕乃责宋,姬作康宁。”有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周天子为褒奖滕文公施行仁政特赐的。
滕州博物馆馆藏文物
虽然后来滕国还是被大国所灭,但滕文公问政孟子的故事千古流传,被滕国实证过的孟子思想影响了中华数千年文明。从文化思想传承角度来说,滕国并未被灭。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在今天的滕州博物馆、滕国故城,依旧能找到滕文公问政孟子的见证。
孟子在滕国一切走上正轨后,带着一众弟子踏上周游列国之路,虽然再也没能遇到如滕文公一般的知己,但他却把思想的种子撒播在了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到如今,孟子思想依旧熠熠生辉。
我们仅举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例。
让我们跟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剥开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思想,又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将“民”抬高至政治哲学的理论高度进行定义和论述。这是第一层,民本君末。
孟子认为天下是“天与之”,而民众的意志可以代表天的意志,所以天下亦可以理解为“民与之”,故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亡。这是第二层,天从民愿。
孟子认为只有使民有“恒产”才能使民有“恒心”,才能获得长治久安。这是第三层,制民之产。
孟子民本思想中包含着大量为政智慧,它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孟子民本思想阐明了如何协调官与民、国与民之间的关系,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于是,我们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为什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采访得到滕州市委宣传部、滕州博物馆、滕国故城、滕州市姜屯镇党委政府等大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