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济南时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智慧农机挑大梁,科技赋能“齐鲁粮仓”|改革成果看山东
来源:济南时报  日期:2024-07-15  浏览量:  栏目:媒看滕州

时值仲夏,齐鲁大地涌动着勃勃生机;田畴沃野,处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

正是农忙之时,滕州市鑫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满高剑却没像往年那样忙碌。“我们有全国首个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不仅能够承担滕州市16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小麦和玉米、30余万亩森林的飞防任务,还能实现跨区作业,既体现了合作社的社会责任,也能通过合理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60万亩田地,如果按照传统飞防方式至少需要一个月。去年8月,滕州市鲍沟镇和柴胡店镇的10个村集体成为全国首批拥有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的村居,有了直升机提高了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几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15万亩大田的飞防。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一方面,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上集成发力,推动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另一方面,聚焦粮食生产、收获、储备、加工等环节,加大力度减损降耗。

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为0.99%,较上年降低0.08个百分点,按照去年我省小麦总产534.75亿斤计算,相当于多收粮食4200多万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科技赋能,从规模化经营到全链条服务

见到农场主魏德东时,他刚从田地里回来。“现在天气干旱,最近一场降雨缓解不少,玉米苗可以喝上水,长得不错。”见到记者,魏德东一边寒暄,嘴里还在嘟囔着田地里的事情。

2008年前,魏德东家里只有6亩多地,像其他村民一样,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但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据魏德东介绍,当时两区同建逐步推进,不少拆迁户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趁着这个机会,2008年他就承包了300多亩土地。

如今,魏德东的富民农场已经拥有土地2000多亩,并于2013年3月成功在县工商局注册,成为德州市首个家庭农场,在富民家庭农场的仓库里,联合收割机、深耕机、免耕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各种大型农用机械应有尽有,“我们的喷灌技术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600多亩,不仅如此,农场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几千亩地。”

在滕州市鑫剑专业合作社,正在运转的燃气烘干塔里全是刚收的小麦,这里是枣庄市第一个燃气烘干塔,日烘干量玉米260吨、小麦500吨,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粮食晾晒难题。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全国首个航空植保载人直升机,主要开展以农作物及森林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的各项服务。

“我们合作社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托管全程化服务,为补齐农业全产业链短板承接的载人直升机航空植保统防统治项目,每天飞防面积可达25000-32000亩,单架机组人员配备只需三到四人,做到零轧苗、零药物浪费,不仅能够承担滕州市160万亩小麦和玉米、30余万亩森林的飞防任务,还能实现跨区作业,既体现了合作社的社会责任,也能通过合理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满高剑说。

藏粮于地,“网格化”管理高标准农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要想“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关键举措之一。

盛夏时节,定陶区杜堂镇万亩生态园裴孔路高标准农田里,半米高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农田里,配有喷灌设备、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农田旁,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防病虫害系统等能够对土壤、天气、病虫害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据悉,定陶区有耕地80万亩,小麦、玉米种植约66万亩,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22.6万亩,提升改造4.3万亩。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机井是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的难点、热点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更换可移动水泵,解决了旧机井水泵浸泡时间长、易损坏等问题,并推行灌溉网格化群众自护模式,发挥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主动性。”定陶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哲介绍,定陶区按照大概60亩、10到15户划分成网格,明确一名群众作为联系员,对网格内机井设施等进行管理维护,确保机井设施得到更好保护与利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必不可少。走进巨野县龙堌镇高标准农田,物联网“四情”监测站马上引起大家注意。通过互联网传感器,监测站可以对农田的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苗情及气象情况等“四情”进行监测,并将实时信息传输到手机APP上,方便农田管理者掌握作物种植情况。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我们打造了一条从良种繁育、规模种植、产业化发展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尤其重视推进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植入物联网、农田信息、远程监测、节水灌溉等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手段及配套设施,实现‘减水节肥、减量增效、实时监测、科学管护’目标。”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天栋说。

有问题找“田秀才”社会化服务赋能农业生产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今,这样的理念也走进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专业“田管家”接管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工作,让种地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智慧化。“田管家”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在聊城高唐县赵寨子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显示大屏,可以看到赵寨子镇12个村1.5万亩托管土地的作物长势、天气及病虫害等情况。这套系统由社会化服务方高唐智科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可以对托管土地的整体生产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面向小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当地构建起“小农户+大服务”的生产格局,每亩每年可为农民节本增收500元左右,村集体平均可实现增收6万余元。在高唐县,目前已有8个镇街建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

“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个别环节或全过程委托给专业机构,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目前,我们通过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全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挥好村集体联农带农,建设现代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等举措,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高效运用到小农户生产中,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吕兴忠说。

此外,通过构建县、镇、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让高唐县农户能够及时找到所需要的农技专家。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介绍,通过组织构建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带动更多扎根在基层的农技人员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农技推广,进而满足更多农户的技术指导需求。

从“选育良种”到全机械生产盐碱地上“长”出粮仓

走进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试验田郁郁葱葱,一望无边,这里种植着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多种类的粮食、绿肥作物。“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这里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也是有待挖掘的粮食储备用地,我们正通过这片实验大田选育出更多耐盐碱的良种。”省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说。

据悉,目前示范基地建设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800亩,收集、种植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147种作物1044个品种;开展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区域对比鉴定试验220亩,承接了国家、省大豆、花生、小麦、马铃薯、牧草等565个新品种的对比鉴定试验。同时,还建设了育种试验田2000亩、良种良法配套试验示范田1.06万亩,通过科技创新向盐碱地要粮、要油、要蛋白、要健康,开展引种和选育试验的耐盐碱作物品种品系由当时的647个增加到现在的943个,选育的新品种(系)由当时的37个增加到现在的55个,作物耐盐碱能力、单产水平等不断取得新突破。

充分利用各类研究成果,东营市不断推进盐碱地农业发展,构建盐碱地高效高产高质制种技术模式,种子产量提高15%以上,制种效率提高50%以上。“耐盐早熟田菁新品种‘鲁菁6号’高效高值制种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列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

如今,“科豆35”大豆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耐盐水稻“鲁盐稻69”亩产达498.17公斤;“济麦60”在3.65‰盐碱地平均亩产497.1公斤,创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新高……不断涌现的耐盐碱作物新品种,为向盐碱地要粮要油贡献着力量。

良田、良种、良机、良制……“十八般武艺”在田间地头施展。“我们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面积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尽快推动粮油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省农推站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记者:李焜染 校对:高新 编辑:邢志彬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