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琴 马楠
今年以来,滕州市“四轮驱动”,打造以“滕州工匠”为引领,以各行业、企业工匠为主体的工匠雁形矩阵。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工人已发展到30余万人,培育滕州工匠60人、行业工匠30人、企业工匠150人,为全市“强工兴产、项目突破”赋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铸魂”,凝聚劳动创造向心力。成立滕州市“新新向党”党建联盟及工会联合会,实施“双培养”工程,产业工人发展党员占比平均每年提升10.12%。滕州市委党校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列为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宣讲。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1200余场,参与职工达32.27万人次,产改试点企业参与率100%。
培训“育匠”,激发职工队伍创新力。积极将工匠人才培育纳入滕州市委、市政府1号文并形成3年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以市总工会、各镇街(系统)总工会、企业工会为主体的四级梯队工匠培育机制,通过助力全市实施技能人才壮大工程,共同绘制产业工人“成长地图”。成立“滕州工匠联盟”“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实训基地,每年培训技师、高级技师和技能人才1.2万余名。聚焦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依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全方位推行新型学徒制和“金蓝领”培训项目,实施“企校双制、工学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独立开展自主评价工作的企业达到57家。
实战“树优”,发挥技能人才辐射力。连续举办17届职工技能大赛,每年举办30余场职工技能竞赛,支持引导产业工人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积极作为。2021年至今获枣庄市级以上荣誉120余人,其中产业工人占比达到85%。围绕“化机锂医数”五大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每年组织实施80余项创新程度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8家。
保障“暖心”,增强产改工作凝聚力。对来滕州就业创业的青年人才,市级财政给予生活补贴,并取消大学生择业期限制。投资1100万元推进三级工人文化宫建设,建成镇街、社区工人文化宫15处,接收“点单”预约2.3万余条,线上线下开展培训900余场次,惠及职工10余万人。每年组织400余人免费参加一线职工疗休养活动,红荷湿地景区成功创建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丰富服务职工载体,建强盘活“小三级”工会,全市共组建工会1642家,发展会员18.8万人。
原稿链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56360?is_rout=1
编辑:卢庆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