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润涛
过完初五就算过完年了,故乡人却不这样说,而是说年跑了。父亲早年给我说过一件事,说他小时候吃够了饺子,曾拿着鞭子赶年,觉着把年赶跑了就不用天天吃饺子了。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在一个孩子看来,年是带腿的,能来就能走。不过眼下时代不同了,这事似乎应该换一种说法:过了春节还是年。年其实并没跑。老人们说得好,现在大家的生活好了,天天都像过年。
难道是年俗变了吗?
说到年俗,我首想到的是年和年味。那么什么是年呢?季羡林先生曾诗意地描绘过:“年,像淡烟,又像远方的山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那么年味呢?这个问题似乎要复杂得多,因为年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我倒是认可一种年味,就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期盼,是寒冬腊月里的温暖灯火,是街头巷尾弥漫的鞭炮硝烟,是家家户户红彤彤的春联与窗花。它藏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是围坐一桌的欢声笑语,是长辈送过来的压岁红包,是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纯真笑容,是远方归来的脚步声,是心底深处团圆的渴望与珍惜。它如同一首古老而动人的诗篇,在每一个年末岁尾,轻轻叩响每个人的心门。
其实这仅是文字里的年味,现实生活中似乎有所不同。今年过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年味淡了”,抑或“年味越来越淡了”。怎么会是这样呢?不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吗?不是物质极大丰富了吗?譬如年货,商场里和超市里可供人们选择的年货越来越多。再说了,自从有了网上购物,人们从网上天南海北的年货都可以买到。由此可见,所谓年味并不完全体现在物质上,而多是非物质的,具体讲表现在传统的年俗上。
所谓年俗,是指关于新年庆祝的传统习俗,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文化意义。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十里不同俗,各地的年俗也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祝福和团圆。祝福,道一声“过年好”,似一股暖流,沁人心脾,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团圆,凡在外地的,不论离家多远,都要赶回老家过年,依偎在父母身旁,守岁看春晚。同学有一句话说得好:“年是亲情的汇聚地。”再就是走亲访友,看望长辈,让亲情和友情代代传承。年俗包括:祭灶、扫尘、上坟、贴春联、办年货、赶年集、送年礼、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发纸、放火鞭、拜年、唱年戏、走亲戚、迎财神、捏嘴等等。
由此可见,年味是与年俗密不可分的,并且在新旧年俗与新旧年文化碰撞中发生嬗变。所谓年味淡了,就是过年变得简单了,通常是吃顿年夜饭,看场春晚,至于饺子嘛,因为平时经常吃,便显得无足轻重了。还有贴春联,眼下也多是印刷体,总感到少了那么点儿意思。我有时想年是属于孩子们的,也只有他们盼年巴年。当然,青年的选项比老年人多,青年夫妇多利用年假带着孩子去旅游。老年人多怀旧,对年的感情是复杂的,想年又怕年。想年是儿女在外地的,只有年才能把他们招来,才能团聚,才能尽享短暂的天伦之乐。怕年是因为岁月不居,儿女们都长大了,自己也变老了,只能重温童年的年,并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感受年,写点关于童年过年的文章。我想这不仅因为我拥有一个年情结,而且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年唤醒了我深藏于心的亲情,也勾起了我淡淡的乡愁。此时此刻,我才感到故乡离自己是那么近,亲人们从来就没离开过自己。
年俗简化,有的旧年俗已淡出了年文化。就拿仪式感最强的祭灶和发纸来说吧,小时候过年,奶奶会先置办几样供菜和供果,如果是祭灶,奶奶还要置办灶糖,备下喂马的秆草。如果是年初一发纸,奶奶五更天起来要先净手,然后摆上供菜、供果,点燃香箔火纸,然后磕头。此时我爹已点燃火鞭,一阵噼里啪啦,把仪式推向高潮。其实还有一些细节,例如:院子里要撒芝麻秸,香台子后面要插青竹,大门旁要燃香、挂松树枝。还有,家境好的大户人家,天井里要搭建天棚,香台后面的墙上要贴天神。而眼下过年发纸就简单得多,为了睡懒觉不早起发纸,通常是看着春晚就发了纸。当然,供还是要上的,香也是要上的,金箔黄表纸也是要烧的。
还有拜年,旧时村里人互拜,有的是一个姓的人,有的是一条街的人,也有的是一个小队的人。听我爹说,他小时候拜年,都是东西堌城两村互拜。拜年时在街上见了面,第一声就是见面发财。眼下也拜年,多半是象征性的,有的干脆电话或者微信拜年。还有的住一个单元都不拜年,即便拜年也是拣与自家熟悉的近邻拜。
还有过年走亲戚,旧时虽然大家都穷,但穷并没有割断人们的亲情。家境好点的背一个馍馍箢子,几家亲戚走下来,最后馍馍像一朵朵绽开的棉花。同样都是小麦面粉,也有不蒸馍馍的,干脆拿面走亲戚,这多半是会过日子的,因为面粉蒸了馍馍走完亲戚剩下只能自家吃,面粉则不然,亲戚多半象征性地留一点,走完亲戚剩下的面粉可以另作他用。家境贫寒的也走亲戚,提一斤馓子,不用亲戚回,那叫猛一丢。那时候走亲戚不论对方贫富,大多都会吃了饭才回去。眼下却不同了,由于交通条件便利,一上午可以串几家亲戚,而且多数不在亲戚家吃饭。那天侄子对我说,初四上午他走了八家亲戚,回家后在另一家亲戚家吃的午饭。这让我感觉着少了点什么,但这却适应了当下生活的快节奏。
去年我国春节申遗成功,再次证明了春节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认同。笔者相信,我国的年文化必将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推陈出新。随着时代嬗变,新年俗也在不断形成。譬如,发压岁钱,已经变成了发红包,还有的不要钞票,叫长辈往微信里打钱;年夜饭不在家里吃,改在饭店吃;年戏由露天变成空中剧院,或者家庭影院等等。总之,时代在变,一切都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