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佳明(滕州二中高一22班)
在我家乡鲁西南地区,每到春节,都会有各种习俗。这其中,我以为贴春联最有文化意味。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在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围绕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有很多逸闻趣事。
记忆里,冬天的暖阳照着爷爷的小桌子,桌上的墨汁如一碗浓茶,清香四溢。爷爷已是耄耋之年,这或许是他最后一年写春联了。爷爷是老私塾的底子,他写的对联,笔走龙蛇,潇洒俊逸,很受欢迎。多少年了,邻居们每年都请爷爷帮写对联。爷爷助人为乐,来者不拒。
爷爷抚平了桌上的红纸。他手上的老茧,带动沉积厚厚墨渍的毛笔,像是贯通了全身,墨汁延绵着流淌不尽。笔尖,拨动了时间的齿轮;时光,回溯到最初那落笔之时……
大雪掩埋了成都城外,城内灯火通明。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巷口无人的深夜,蜷缩着身体。公元964年的春节悄然来临。孟昶怀着热切的希望,在卧室门框的桃木板上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那整齐的诗文,让一代代中国人,在寒冬中怀着对中华文化虔敬神圣的向往。它无疑成了一束火苗,温暖了万千百姓。
翻阅古籍,一个长六寸、宽三寸的桃符竟是现代春联的祖先,上面浮现神荼和郁垒的身影。神荼位于门的左边,身着战甲,手执金色战戟,面容威严,姿态神武;而郁垒在右边,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恬然自适:他们二位守着大门,逼退无数灾难,这正是趋吉避凶的象征。在经济繁荣的宋代,人们都把美好愿望寄托在这样的小桃符上。他们在空荡的门前挂上桃符,那专属自己的幸福守望。到了明朝,朱元璋大手一挥,下令家家户户在除夕夜张贴春联。从此,春联文化一脉相承,顺着时光长流,流转至今……
“爷爷好,妈妈让我来取对联!”清脆的童声,把我的思绪拉回。
寒风夹着一丝暖意,轻拂人脸。爷爷把对联卷好,用红绳系上,交给小女孩。我看见桌上刚完成的春联,那墨汁饱蘸着悠悠岁月,从笔尖流出,渗进大红的纸面,更渗进人心里。黑字红纸,墨光闪烁,墨韵悠扬。
小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走过一扇扇门,给我讲解那些春联。我记得有一副春联,上联是“辞旧纳祥展宏愿”,下联是“迎春接福庆丰年”,横批“万象更新”。迎门墙上的年画上是农民挥动手中的农具。有志青年怀着小目标,还贴上“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的春联,憧憬未来。
爸爸说他小时候大家公认的一副好春联是:“书香人家春光好,勤劳门第幸福长。”那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年,我和同学评出村里最好的春联:“科技兴国,创新引领未来路;文化铸魂,自信照亮复兴程。”这是新时代人们追求科技进步、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
迈过最后一道门槛,阳光洒满院子。一副副春联,连缀起来,盘旋成一条条中国龙,火红璀璨,昂首欲飞。那字里行间,想必藏着“芝麻开门”般的咒语,一念就灵。那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智慧。
暖冬的太阳让雪后的街道生机盎然。爷爷拉着我,去集市上售卖春联。地上铺满,墙上挂满,人们说说笑笑,挑挑选选。传统的春联虽没有精美的图案,但它的朴实,却是中国人的最爱。爷爷说自己老了,希望年轻人能学习掌握这门书写技艺。
黄昏来临,喧嚣退去,影子拉长。家家户户门前那火红的春联,在凛冽的寒风中光彩熠熠。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信念,在深冬,在春节,上演永不磨灭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