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想起赏灯那些事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2-1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李飞


晨练结束的时候,遇到同学孟亚洲,他说:“去红荷湿地看灯会了吗?”我说:“跑那么远看灯啊,市区大街小巷,各个公园不都有吗?”他说:“区别大了,红荷湿地的灯展,有你看不到的花灯,什么荷花仙子、太空机器人、鲤鱼跳龙门,巨轮启航……漫步其中,仿佛置身灯的海洋,那儿才能让你找到过年的味道。”他绘声绘色的讲述,撩得我的心按捺不住,有了前往逛一次的冲动。


元宵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每到正月十五前后,我市都会在荆河公园举办大型灯会,镇街、各局、骨干企业各自出资,按照自己单位的文化元素设计、编制一组花灯,龙灯、狮子灯、马灯、鱼灯、莲花灯、船灯、五角灯、新年大吉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说是灯会,其实是一次工、农、商、文、旅项目汇报会,也是各单位比拼才艺,展示成果的舞台。夜幕还没降临,公园里已是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中涌向荆河公园,园内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

 

人们造就了灯会,灯会也造福了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灯会上电、声、光、动漫、幻影,现代科技成分越来越浓厚,装扮了小城,也装扮了我们的生活。可是,我们感觉还不够,好像还缺少点什么,那就是原始的、朴实的、让人回味、难以磨灭记忆的东西。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我们老家,滕州市南15里的魏村有一位靠扎制灯笼卖钱的能人,名叫王学德,每到过完年就赶制灯笼,灯笼的骨架用玉米秸,灯笼的四面或六面,用一种似玻璃的塑料纸,纸面贴上剪花,底托上插上一根铁钉,用来固定蜡烛的。到元宵节那天,他还会扎制两个大点的灯笼,像水桶那么大,傍晚挂到院子里,一个灯笼里面点上五六根蜡烛,灯笼会自然转起来,至于怎么转的,到如今我也没有搞明白。家家户户捏面灯,吃元宵,忙完了,邻里之间,你喊着我,我叫着你,孩子们跟屁虫似的追着,有的挑着纸灯笼,有的端着带勺子把的面灯,有的拿着小鞭炮,边走边放,不约而同地走向村西南王学德老人的小院。我也会点上一把如麦秸秆长的烟花,鲁南方言叫“滴儿机”,哧哧冒着火花,跟着母亲去看“走马灯”。村里的人虽经常见面,但真正闲下来拉拉呱,很难得。看灯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大人们有说有笑,孩子们蹦蹦跳跳,疯够了,玩够了,纸灯笼里的蜡烛燃完了,灯笼也烧坏了,勺子面灯也吃掉了大半。那种情形,不亚于今天看一场盛世灯会。


十五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猜灯谜”,也叫“打灯谜”,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游玩的人们竞猜,猜对的还有奖品可拿。历朝历代的大户人家过年过节都有这样的游戏,如今仍在延续,只是主办的主题变了。现在过年后,机关、企业举办“收心归位”培训班,期间大多掺杂着搞些“猜灯谜”活动。谜语启迪人的智慧,又饶有趣味,特别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当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王安石妙联赢得“双喜”的故事。年仅20岁的王安石赴京赶考,元宵节途径江宁的马家镇,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大门上挂了两盏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许多应试者都被难住了,无法对出下联。王安石见了,急于赶路,一时也对答不出来,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欧阳修对在会试中表现出色的王安石十分赞赏,出了一联再次考验:“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马家镇的招亲联轻松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下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赏灯,一方面是欣赏那份流光溢彩的美,另一方面是为了追寻那份蕴含在光影之中的文化内涵,品味传统,感受时光。“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灯会的辉煌,烟花的美丽,依然值得我们用一生的记忆来珍藏……


编辑: 李飞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