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终生携带的乡音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8-18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任泽健


高中老同学龙敦栋退休后旅居青岛。前日,与他微信中聊天,说是在青岛听到滕州乡音特别亲切。我久居浙南30年,听到乡音的机会并不多,但家乡话是根植于血脉的。


如果你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天听形形色色的人说着于己有关或无关的话,比如天气、比如孩子、比如发财,这时,你无法感觉到乡音的力量。因为你深陷其中,诚如你无法看清自己一样,你也无法听清自己的声音。


许多年前,在西湖边一家宾馆吃自助早餐,我突然听到几个人说着熟悉的乡音。是的,那是北方话,而且还是专属于滕州的发音。循着声音,我看到了三女一男,男的似乎没有开口说话,女的则大声说着,选菜、夹菜、占座位等等。静静地听她们说话,大嗓门说话,把我带到了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此时,不会为她们大声喧哗的乡音而恼恨,反而生出了一种亲切。有多久,自己没有这样表达过了,在众生之间,在某个现场,无所顾忌地说笑。


乡音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生命记忆,与生俱来,又终生携带。因为交流的需要,有了统一发音的普通话。乡下人、外省人,在城市、在异乡,只有忘掉自己的语言,才能发展、生存。初到浙南,有次和同事谈到姜文的电影,乡音脱口而出,引起女同事的讪笑。后来,自己一点点适应语言环境,纯正的乡音似乎忘却了。时常,也有人善意或不善意地在我面前学着山东话,我一律报以沉默。温地语言复杂,有时,几个人一聊,一说来自某个地方,就开始叽里咕噜说起自己的方言,神态十分亲切,全然不顾别人听懂听不懂。


前不久,接待几位来自家乡的朋友,陪他们喝酒聊天,一起说着家乡话,感觉无比酣畅淋漓。一位作陪者说,遇到老家人,必定说家乡话。大家友好的交流,友好的倾听。


一次,老朋友陈奇军在温州市洞头岛参加摄影活动,给我来电,听着他那熟悉的滕普,一恍惚,又好像回到我们一起到党山乡采访的过去。


山东是经济发达地区,到南方来务工做生意的很少。即使有,也多是从教或从医,是作为人才引起的,绝对不算是底层。而河南等省来此人员就较多,为了生存,在接触中总能感受到他们积极适应当地,极力抛弃乡音。


自己的本性安静,不会大声说话,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倾听者。但有时,急起来,也会提高声音,有时为了某种需要,似乎声音高,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并引起听者的重视。但总没有家乡话来得痛快酣畅。


有时又生出大声喊叫的欲望。对着大山、对着溪水、对着天空、对着星星,但似乎这样的机会一直没有,感觉自己喊的功能在一天天退化。有时,又很想逃避声音,获得一种宁静。


所幸我所居住的小区虽然靠着马路,每天车来车往,但因为有阳台花草的阻隔,每天吵醒自己是鸟叫,不是车鸣。


编辑: 任泽健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