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才疏意广的孔融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9-05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善存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为孔子二十世孙。


我们一般人知道孔融这个名字,通常源自《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名句。“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一个四岁的孩子,就知道主动把大梨让哥哥吃,自己吃小的,当然是尊重兄长懂事明理的表现。在重礼仪修为的时代,用以教育孩子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孔融让梨的故事再恰当不过,因而家喻户晓。 


孔融十岁那年,跟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人们称能被重臣名士李膺接见为“登龙门”,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但小孔融不管这些,他径自来到李府门前,对看门人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快去通禀一声吧!”看门的见他一本正经,便报了进去。李膺见是个孩子,有些惊讶:“孩子,你没有搞错吧?咱们有什么亲?”孔融说:“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为师,所以我们是世交啊!”满座哗然。


李膺听后非常高兴,知道这孩子原来是孔子的后代,便热情款待。此时,一名叫陈韪的官员来了,听说了孔融刚才的事,摇头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出色!”孔融马上转头应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话音一落,满堂哄笑,只见陈韪一脑门汗。


由此看来,孔融从小就智慧超群,反应机敏,口才胆气过人。


汉灵帝时,孔融被举荐到朝廷做官,后为北海太守,时称孔北海。史载他“立学校,招贤俊,显儒教,荐举良才郑玄、彭璆、邴原等”,使得北海一度成为乱世中难得的文化中心和避难所,北海郡学风一时大盛,孔融的治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汉献帝建安元年,袁绍骚扰青州,围城甚急,孔融却一点都不紧张,开卷读书,一如往日。城陷前,孔融带着家眷逃了出来,一口气跑到了许昌。 


许昌是天子所在地,但掌权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孔融自负才高,看不清形势,更看不上曹操。因为他是孔子后代,“建安七子”的领袖,又好为人师,所以他的寓所经常聚集一批人,很快成了许昌最热闹的沙龙,“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后汉书·孔融传》),他们清谈玄理,品评人物,褒贬时政,也谈文学。这就不能不引起曹操的关注,况且曹操一向看不上孔融。


但孔融对此不管不顾,反而对曹操的政治多有责难。比如面对曹操的禁酒令,孔融连上数书,言辞“侮慢”,还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公开反对。当时天下大乱,曹操想恢复汉文帝时废除的包括宫刑、黥刑、刖刑等在内的肉刑,孔融坚决反对。曹操征乌桓,曹操问罪荆州牧刘表,都遭到孔融的反对。曹丕纳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辛辣的讽刺直接戳痛了曹操。


聪明一世的孔融,为何要和曹操对着干?《后汉书》的记载道出了孔融的心态:“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原来他早已看穿了曹操的野心,却无力阻止,只能用这种近乎自毁的方式进行反抗。殊不知,他的每一次“偏宕”之言,最终都成了反噬自己的把柄。


发展到最后,孔融口出狂言,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史载他曾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追究其本意,不过是情欲发泄的结果。儿子对于母亲,又算什么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存在瓦罐里,倒出来就分离了。)又曾说,饥荒之时,若父亲不肖,宁可把食物给别人也不给父亲。这些言论,直接否定了“孝”的意义,比后来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更为极端,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无异于洪水猛兽,被认为是“败伦乱俗”的铁证。


而他的政敌(如路粹等)早已将其行状在暗中收集、歪曲并上报给了曹操。于是孔融被关进监狱,主审官最后宣读的罪名有:在北海时招募兵丁,“招合徒众,欲图不轨”;对朝廷不恭,“谤讪朝廷,不与朝廷同心”;虽为孔子之后,但不守礼仪,不修边幅,“违反国仪,败伦乱俗”;嗜酒昏狂。


其实,对于孔融,这些年曹操一直憋着一口气。当然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罪状”,更不是担心孔融威胁自己的统治,而是因为孔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操权威的一种挑战。他无法接受在首都有这么一个人,他家里每天宾客盈门,四海才俊都以他为师,曹丞相的任何活动都会遭来非议。


罗贯中所著《三国志通俗演义》说孔融“志大才高,名重海内,此固曹操之所惮者”,是有道理的;并作诗概括了孔融的一生: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文华绝世坐,词语侮曹公。脂习怜刚直,收尸解送终。


许昌是孔融的,也是曹操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曹操的。建安十三年秋天,曹操把孔融满门处死,“天下闻而悲之”。 


孔融的一生,以言为刃,也因言获罪,终于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了代价。诚如其《临终诗》所道:“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是建安时代的一代宗师,尽管其作品的文学性一般,但学问和名气很大,其操守和才华有目共睹。“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这是历史对他的评价。


说到底,生不逢时,才是孔融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后人对他的最大感怀。


编辑: 张善存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