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抗战之歌 中华之声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9-10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洪锋



抗战歌曲历久弥新,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让中国人感受到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感受到热血奔涌的中国力量!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进行曲》)。1937年7月7日,日军的枪炮声打破了卢沟桥宁静的夜空,日本侵略者的大炮向宛平城发射了重磅炸弹,以大刀队著名的我29军奋起还击。石狮无言,却见证了国土染血、城墙饮弹;石狮怒吼,面对日寇的全面侵华,扯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大幕。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义勇军进行曲》)。当日寇的铁蹄踏向我锦绣中华时,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我中华同胞异口同声唱响了撼天动地的时代最强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保卫黄河》)。


抗战之初,中国守军调集200万人先后组织的四大会战,虽以沦陷告终,但血战1年多,打破了日军3个月拿下全中国的狂想。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更是打破了日军神圣不可战胜的狂言。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方才4万余人,是长征后的“革命种子”,但是,这支队伍“向前向前向前……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这就是《八路军进行曲》的威武豪迈,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守军在前方的正面战场浴血奋战,敌占区岂能成为日军的“皇道乐土”?我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武装、东北抗联以及各地方武工队,“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到敌人后方去》)敌后战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屡建奇功,振奋人心,有力地配合了正面作战。遍地开花的游击队就像一把把尖刀利剑,插满了敌占区的白山黑水、华北平原、太行山上、五岭之南。这些敌占区逐步发展成19块抗日根据地。“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游击队之歌》)。这是游击队员的呐喊,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的心声。


抗战到了最艰难的时期,人民大众缺吃少穿,战地卫生队缺医少药,前线作战缺枪少弹。中华民族愈是在最艰难时期,愈是显示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帝开火……”(《团结就是力量》)。铁血军人,产业工人,荷锄农民,商贩巨贾,在校师生,归国华侨,少年儿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在太行山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节选自抗日根据地民谣)。大爱不言,大爱无疆,充分反映了战争年代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侮的感人场景。是那么朴实无华却义薄云天,是那么可敬可佩令人动容,也是对“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好诠释。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们“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二月里来》)。正是这种爱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热血儿女以铮铮铁骨筑起铁壁铜墙,坚定了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也正是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所在,南洋3000机工来了,美国的飞虎队来了,苏联的航空志愿队来了,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柯棣华来了,火线采访报道抗战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来了……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王二小》)。还有大银幕上的小兵张嘎、智送鸡毛信的海娃等,他们站岗放哨当向导,侦察敌情送书信,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救国难于危亡,解民族于倒悬,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14年抗战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因为牵制了东方战场70%的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14年抗战的胜利,以弱胜强艰苦备至,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是惊天动地的伟业,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诗言志,歌永言”。铿锵战歌,热血谱就;胜利的旌旗,浸盈着民族的气节,浸透了烈士的鲜血,也凝聚着血与火淬炼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我们永远弘扬伤亡3500万人铸就的抗战精神,继续高唱这些雄浑激昂、催人奋进的嘹亮歌声,为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前进!前进!前进!进!


编辑: 马洪锋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