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乡村石器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9-17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润涛


眼下,石器已成为乡村民俗收藏馆的新宠。同时,也已渐渐淡出乡村生活。若您不信,我就把我们村及我所观察到的细节告诉您,且有几件石器和我与它们的故事不得不说。

 

石碾


石碾安置在村口响水河边,每次回村我都能瞧见它。这盘石碾已经有些年头了,滚圆的碾砣在太阳照射下闪着亮光。我想它当年应是有棱角的,是岁月使它变得圆滑。有时候默默地看着从它旁边走过的人,有时候欢快地唱着歌儿。最热闹的时候是在新麦和新谷收获后,它吱吱吜吜一天到晚唱个不停。不过眼下却是另一番情景,碾盘上落满了树叶和灰尘,好像很久没人使用了。我替石碾感到委屈,为它被人们冷落,也为它的孤独。


我们村有多少盘石碾我没数过,每条街上至少有一盘。前街共有两盘碾,街东一盘,街西一盘,街东的碾要小一点,碾盘也比较薄。街西的碾体最为硕大,整个碾盘呈一体,差不多有三四岁孩子的身高。这么大的砂石碾盘,先人们是怎样弄到村里的呢?


我最早参加家务劳动,就是帮娘推碾子,那时我的个头刚越过碾棍。娘过世后,我与碾的关系渐渐密切起来,三两天就要轧一回碾。那时石碾多用来轧糊豆面子,如小麦、高粱、谷子、瓜干等。最热闹的时候是在队里分第一批粮食之后,那段时间轧碾多需要排号,因为各家都想在第一时间喝上新粮糊豆。


除了大小石质的区别外,还有一种槽子碾。槽子碾形状像加工药材用的那种铁制器物,碾砣像一个车轮,中间插一根木棍,人伸出双臂推动,碾轮在槽子里滚动。我们村并没有槽子碾,有一次和朋友游徐庄镇尖山子,在一个山村路边见到一个。这个槽子碾很不幸,早已被人们遗弃,并被荒草所淹没。

 

石磨


在我们村家家都有一盘石磨,它的用途其实多于石碾。石磨由磨石(是一种比较坚硬的砂石)碫制而成,磨盘则是一般的砂石或者青石。石磨主要用于磨面粉和磨煎饼糊子,几天就要磨一回。幼时我最讨厌的家务活就是推磨,家里大人为了不耽误挣工分,都是在太阳出山前就磨完了煎饼糊子。我当时身高虽然刚够得上磨棍,但用爹的话说,总比一只老公鸡的劲儿大吧。推磨时我常常迷迷糊糊、睡眼惺忪,为了不让我的磨棍掉到面糊里,爹用一根绳子把我的磨棍系在他的磨棍上。其实我也没推过几年磨,最为贫困的那几年,别说是吃煎饼了,连稀饭都喝不上稠的。当有一天真的没粮食可磨煎饼煳了,我反而想推磨了。我曾对我娘说过:“娘,咱到什么时候才能推上磨呀,磨一大盆糊子,我再也不讨厌推磨了。”


磨麦子面的时候极少,多在麦季或者春节。当时我们小队有一头小毛驴,每入腊月就被轮派到各家磨面。为防毛驴偷吃磨盘上的面粉,给它戴上一个捂眼子。俗话说,磨道里的驴——听喝的。它不听喝又能怎样?还不是一辈子都转不出磨道?这就是毛驴的宿命。每到磨麦子时,娘都会用一条毛巾把头发裹起来。娘箩面时眉毛和露出来的头发常常是白的,像落了一层冰霜。后来娘去世了,这样的场景就再没出现过。


不用时,石磨常招来一群麻雀觅食,有大胆者还会钻进磨眼里去找剩下的粮食吃。然而,在粒米救人的年代,磨眼里又怎能留得下粮食?每次磨完煎饼糊子,娘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冲刷。


石磨使用时间长了会钝,一年就得请石匠碫一次磨。我有两个表叔都是石匠,每年一入腊月,有一位表叔就会不请自到。当时我年龄还小,每次表叔来碫磨我都会站在旁边看,有时候表叔怕石碴崩到我,就招手让我离远一点。后来不用石磨了,我就再没见过表叔。


我家的石磨是哪年被弃用的我不知道,也从来没问过家里的人。总之,我们家的石磨没有了。不过在我心中,它一直在,就立在我家的西屋前,旁边还长着一棵木槿。


在石磨的家族中,还有一种拐磨子。拐磨子是缩小的磨,上扇安了一个带拐角的木把手,一手握着它一圈一圈地转,另一只手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粮食。因其小,用起来方便,因而有不少人家除了有大石磨之外,还置办一个拐磨子。用拐磨子磨豆子烧豆汁特方便,家庭用来磨豆腐的也有,当然也有用来磨糊子的。


可是现在,这些石磨都去了哪儿呢?

 

石碓


石碓,村里人也叫它碓窝子,由碓窝子和碓头组成,一般的石材都可以加工,在村里到处可以看到。因用起来比较方便,加工少量的粮食多用它,也可以说它是碾的补充。我们村前街的丁字路口就曾有一个碓窝子,由一块硕大的不规则的花岗岩石凿成,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碓窝子。可能是年头太过久远吧,碓窝已被磨得很深,而且里外都光滑滑的。没有人碓粮食时,人们常在上面坐。


我在村里时没少用过这个碓窝子,谷子少不能用碾轧时,就用它来碓谷子舂米,有时候也用它来粉碎其他粮食,如小麦、高粱、豆子、瓜干、胡萝卜和韭菜花等。除此之外,听说碓窝子还有一个用处,就是用积在里面的雨水洗身上长的疙瘩很灵验。


眼下这个碓窝子也不见了,我原以为被人挪到他处,最近才听叔弟说被人偷走了。他说眼下有人专门到村里收购各类石器,一个石牛槽能卖到2000多元。


和碓窝子一起被遗弃的还有蒜窝子(也叫石臼),旧时人们都用它来捣蒜或者辣椒,是农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如今使用石蒜窝子的已越来越少,因为它太过笨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各种材质小电器可以取代它。我家原有一个石蒜窝子,是妻子进城带过来的,后来她又买了一个精致的工艺蒜窝子,原来那个石蒜窝子就闲置了。

 

碌碡


碌碡一般用来轧谷物或平场地。早年凡是有粮场的地方都少不了碌碡。我们生产队的粮场在村南的沙冈上,上面垫了一层土,碾轧成了粮场。粮场最忙最热闹是麦子、谷子、高粱、豆子、绿豆等带秸秆作物上场的时候,尤其是麦子,因为收割时间比较集中,不几天运到粮场上的麦捆就堆成了垛、垒成了墙。麦子得等晒干后才能脱粒。那时候没有脱粒机,全靠牛拖着碌碡碾轧。为了使碾轧过的秸杆实落,碌碡锅子后面还要系一块石板。使牛人手牵着牛缰绳,一边吆喝着牛,一边唱着打场谣,围着粮场先外后内一圈一圈地转。懒驴上套,不屙就尿,其实懒牛也一样,这时候等候在场外接牛屎的人看见牛一撅屁股,就会立刻冲上来,用盆子把屎尿接住。


改革开放后,故乡普遍实行了机械脱粒,传统的脱粒方式弃用了。再后来我们村成了无粮村,脱粒机也用不着了。于是用了几千年的碌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再后来粮场变成了住宅,碌碡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听说,碌碡也成了收藏品。和碌碡一同消失的还有石砘及喂牛和猪的石槽等,甚至村里原来的石墙屋子、石头院墙也在一年年减少。不过山脚下的那个石渠还在,已成了乡村一段历史记忆。


在高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石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乡村人们的生活,但它们变成了记忆和文字,有了灵魂,依然坚硬无比。


编辑: 马润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