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位、教育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急需社会力量填补关爱空白。为破解农村留守儿童、孤困儿童课外阅读资源匮乏、假期阅读无人引导的问题,持续打通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市关工委在全市大力推进村居关爱书屋建设,用书香搭建起守护童心、滋养成长的温馨港湾。
精准布局,让书香触手可及
如何让书屋真正建在孩子们需要的地方?市关工委坚持需求导向,深入调研村居及中小学校周边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布点,打造集阅读学习、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帮助青少年启迪智慧、涵养品格,为他们成长成才筑牢根基。
建设过程中,市关工委充分调动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学校闲置空间等现有资源,力求书屋位置便利、环境适宜。在东郭镇前明村、大坞镇石楼村、龙阳镇卧龙庄村、姜屯镇大洪疃村等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庄优先选址,确保关爱资源精准直达最需要的地方。每个书屋均配备桌椅、书架等基础设施,精心挑选涵盖儿童文学、科普知识、经典名著、传统文化、农业技术等类别的优质图书,部分书屋还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组建了乐队、书法等兴趣社团,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以前放学后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书屋就在村口,走路五分钟就到,里面有好多故事书和科学漫画,比在家有意思多了!”东郭镇前明村留守儿童小丽抱着一本《海底两万里》,眼睛亮晶晶地说,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如今放学后泡在书屋里成了她最期待的事。
创新管理,让书屋活力长存
建好是基础,管好用好才是关键。为避免书屋成为“一次性工程”,市关工委积极探索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了一套特色管理模式。
以“五老”为主导,充分发挥“五老”政治、经验和威望优势,组建了一支以“五老”为骨干、热心家长和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的管理服务队伍,承担日常开放、图书整理、阅读引导等工作。“每天看着孩子们在书屋里安安静静地看书、做阅读笔记、跟着老师学诗词吟诵,我这心里比啥都舒坦。”姜屯镇大洪疃村新云书屋创始人朱新云一边整理书架一边笑着说,“书屋现在藏书两万多册,还有很多热心的老支书、老教师来帮忙,一起陪着孩子们读好书、长本事,我这退了休的人啊,算是真正发光发热了!”
各书屋以活动聚人气,创新开展“家长学堂”,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定期举行国学讲座,并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孩子们写作、朗诵、书法、画画,开设门类丰富的高水准课外辅导课。“书屋经常开展书法课,我家孩子现在写的字工整多了,放假再也不用追着他问作业了。”前明村村民李大姐提起书屋赞不绝口,“上次‘家长学堂’教怎么跟孩子沟通,我试了试,孩子现在愿意跟我讲心里话了。”
一系列特色活动,构建起学校、家庭、书屋“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将书屋打造成了集阅读学习、思想交流、兴趣培养、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同时,各书屋加强与市文明办、市图书馆等单位的联系,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发动企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和阅读设备,让书屋藏书常换常新。
成效显著,让梦想扬帆起航
村居关爱书屋的建设与运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效益。书屋有效缓解了部分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阅读难”问题,为其提供了安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场所。如今,许多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有了好去处,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明显减少,家长也无需为孩子的假期生活和安全过度操心。书屋以其便利性和公益性,点燃了青少年及家庭的阅读热情,村庄书香氛围日渐浓郁。
不仅如此,大坞镇村居关爱书屋问田书苑帮助180多户家庭打造了“米香书屋”,让阅读走进更多家庭,实现了书屋与农村家庭的双向互通。此外,市关工委发挥“五老”助力青少年提高文学修养和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在文化资源、人才培育、特色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为“五老”同志提供了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的新舞台,在服务下一代中实现自身价值,增强了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
作为基层文化阵地,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站、乡村学校少年宫、孔子学堂等文化阵地共建共联,实现“一个场所、多重功能”,在传播科学知识、涵养道德情操、促进邻里和谐、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计划让每个书屋结合各自镇域文化资源特点、村居发展现状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孩子们能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市关工委主任、二级巡视员李健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强化骨干队伍,让更多‘五老’同志参与进来,联动社会组织引入资源,让书屋覆盖延伸到更多村庄,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下一代的浓厚氛围。”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