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滕州日报》指引我走上幸福的人生路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2-27  浏览量:  栏目:《滕州日报》创刊30周年

作者:刘古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感恩,是一种无言的温馨。


《滕州日报》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作为通讯员和忠实读者,此时此刻,心情无比激动,万分自豪。


我对《滕州日报》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地方党报的风格和影响力吸引了我,还因相继结识了多位编辑、记者,与他们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报社编辑是我的人生老师,那《滕州日报》就是指引我走上幸福人生路的终生“恩人”。


我出生在农村,20世纪60年代初,家贫如洗,加之父亲因病去逝,尚未成年的我和弟弟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住在三间草房中,贫寒、潦倒、无奈可想而知。高中毕业后,我被农业银行招聘,做文秘、宣传工作。刚入行各种知识相知甚少,写稿件均“泥牛入海”。由于聘任时立下的“军令状”,当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正在苦闷发愁之际,是《滕州日报》的编辑老师们伸出了援手,使我渐渐“上道”。慢慢走出阴霾。


在我成长写作之路上,帮我最大忙的首推渠志冰,他本是教师,调入报社后在副刊部从事编辑工作。他为人谦逊,知识广。与我相熟相知后,主动无私地“手把手”教我写稿改稿。因他对各类稿件轻车熟路,所以,跟他学起来很是“顺手”。在他精心教导下,一年多时间,我就发表了几十篇各类题材的文章。渠志冰,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师。


另一位是刘汝玲编辑。刘老师社会阅历丰富,知识面广,虽早已是社领导班子成员,但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丰富经验,方法灵活,通俗易懂。他告诉我:干工作要有热心、细心、信心、决心和恒心,讲究工作方法和技巧,学会做到事半功倍。要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更大发展。在他的耐心指导和专业技巧的“润色”下,我对写作技能有较好掌握,写作水平提升很快,半年内在《滕州日报》发表稿件20多篇。《滕州农行打响“三大战役”》《市农行思想工作起色快》等稿件发表后,受到地方政府和上级行高度重视,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后来,刘老师还专门为我写了表扬稿,详细介绍了我的写作经验和人生经历,不仅大大鼓励了我,而且在宣传系统引起良好反响。厚德载物,刘老师善待作者和读者,拳拳之心,赫然可见。


再就是现任《滕州日报》副刊编辑的陈倩老师。陈老师给我的印象是忠厚善良,彬彬有礼。所去稿件她都认真阅读、处理,即便是不适合采用的,也委婉告知作者,这是对作者的高度负责和肯定。每当提起陈老师对工作和作者的态度时,了解内情的读者们都赞赏不已。我因为对网络写作不熟,陈老师得知后,主动联系会打字的熟人予以帮助,我十分感动。对她的印象愈加深刻:知识渊博,身无傲气,查证行文一丝不苟。有时简短一句话,让人领略了她的宽博、善良;同时领略了《滕州日报》如海的壮阔。


寥寥数笔,也许无法表达我对报社诸多老师们的敬重之情,但一滴水毕竟能反映出整个世界。正因为《滕州日报》才实现了我的梦想:我曾先后被上级授予“全国农村金融先进个人”、省市县三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在省市县作事迹报告,如今我全家已在城区安居乐业。


无数事实证明,幸运是善良带来的,更是报纸馈赠的。可以相信,将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圆梦,伴随《滕州日报》一起成长。那一颗颗真诚的党报之心,必定换来读者的深厚感情。


生活永远是一方美丽的热土,由衷地祝愿而立之年的党报更加红红火火熠熠生辉。


编辑: 刘古银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