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多年前的档案帮我解决了养老待遇难题!”近日,退役军人王大爷拿着重新认定的工龄证明激动不已。近年来,我市将退役军人档案工作纳入党建全局,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全市近6万名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的档案不仅是记录军旅荣光的功勋簿,更成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连心桥。
我市始终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档案“专”,将档案工作纳入党建要点和年度考核,打造军事荣誉展馆、双拥文化长廊等6个教育阵地,编印《滕州烽火》画册,举办双拥文艺汇演,切实把档案中蕴含的忠诚信念、战斗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钙片”。设立“党员责任区”“红色档案员”岗位,10余名党员在档案整理、数字化攻坚中亮身份、当先锋,让党建成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我市立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服务效能,实现从“被动查询”到“主动赋能”的跨越。建立数字化档案动态比对机制,梳理档案中伤、病、残等原始信息,为孤老优抚对象建立帮包档案,为残疾军人精准配置辅助器具,为精神疾患退役军人联动医疗机构提供康养服务。
今年以来,主动为326名退役军人落实待遇,让“沉睡档案”变成了“暖心指南”。我市通过比对人事、劳动档案,还解决了87起历史遗留的工龄认定、退休待遇问题,让老兵们安享晚年。依托涵盖五个历史时期的烈士档案库,我市已帮助13名烈士找到后人,其中“李春雷烈士魂归故里”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不仅如此,杨斯德、刘洪坤等英模的档案被转化为主题党日教材,“老军医”志愿服务队、红色故事讲师团深入基层宣讲,让档案中的英雄精神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数字化让档案服务“跑”得更快,党建融合让服务“暖”到心里。我市投资建成全市统一的退役军人电子档案数据库,实现近6万份档案“一人一档、动态更新”,数据共享覆盖23个部门。创新“六看工作法”(看入伍户口、伤残记录等),通过档案铁证化解信访矛盾56起。探索打造“网上红色档案展馆”,让英模事迹“触网可见”。如今,退役军人档案在滕州已从“尘封的卷宗”变为了“服务的窗口”,从“历史的记录”变为了“精神的火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档案’融合模式,让红色档案成为传承基因的‘生动教材’、服务老兵的‘暖心管家’,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明殿说道。甘甜 报道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