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润涛
10月18日,两好友相约去爬山。爬山?这于我却是一件久违的事情,不是我不想爬山,实在是爬不了。这次我之所以应约,其实所谓的爬是用车爬,人待在车里就行。这要感谢韩玉根兄弟,是他开着自己的新能源汽车,邀约我和士武兄弟同游。当然还要感谢这些年的山区建设,感谢当年的筑路人。山高路陡,且弯弯绕绕,在这样的地方修路,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为了修这一条条的路,筑路者不知要洒下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艰辛劳动?眼下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还把路修到了山顶上。这次我们去的徐庄镇米山顶,就是这样的。
我们上午九点半出发,车出城一路向东,直奔山亭区徐庄镇。车刚进入山乡,眼前立马呈现出另一派景象。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是霜降了,搁在早年正是刨地瓜的时候。然而,路两旁只有少数的地瓜地,且只有少数的农人在收刨地瓜。大田作物差不多都是玉米,且已经收获完毕,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片赤裸景象。进入徐庄地界,满目青山。那一刻我忽发感慨,想到山东和山亭,都以山冠之,名副其实啊!据《山亭区志》记载,仅山亭区境内就有大小山头1234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个山头。然而又何止是山东和山亭,在整个地球上山的占比都很大,遂想起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过的一句话:“三山六水一分田。”可遗憾的是,就是这一分田,也在逐年减少,被城市所挤占。还说这山,远山如屏,山抹微云,近山如卧。 秋山如画,秋叶如花,一路风景,且行且览。山坡上长满了各种果树和灌木,树叶未经霜还保持着苍青、墨绿色的颜色。偶尔也会看到稀落的柿树,点缀在丛林间,上面挂满了橘红色的柿子。柿树叶已开始变黄凋落,经霜就会变得殷红,像枫叶那样红得艳丽。我喜欢红红的柿叶,早年曾写过一篇《故乡的红柿叶》,刊登在《枣庄日报》“榴园”副刊上。山路旁长满了棠梨树,上面结满了棠梨子,有豆粒般大小。棠梨叶已开始凋零,像是被秋风抽打过了似的。
“快看地上晒的地瓜干!”循声把目光投向车窗外。我的第一反应是稀罕,遂对车上的两位兄弟说,是哟,太少见了。其实晒在路边的地瓜干并不多,只有一小片。两兄弟随即附和道,搁在生产队那些年,这会儿正是最忙的时候。刨地瓜,擦瓜干,晒地瓜干,拾地瓜干,一路下来,人们忙得脚不沾地。晴天还好,社员们最怕突然遇上阴雨天气,干一天活夜晚还得抢拾瓜干。不过现在好了,这些年山区大搞经济果木种植,种地瓜的已经越来越少。可那天我们只看到了地瓜干,在周围并没看到地瓜地。
我们走进山坳里,车在一个山涧水库边停下来。水库像一个大水瓢,瓢把上架了一座水泥桥。士武先下了车,招呼我和玉根到桥上去。库水清澈,波光潋滟。我突然产生一种感悟:所谓山清水秀,山,无水不青,水,无山不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时有两个钓者坐在库边,正旁若无人地垂钓,对我们的到来视而不见。为了往山顶赶,我们照完相便匆匆上了路。
我们先去的尖山子,其实是顺路,开始还误认为就是米山顶呢。来到山腰处,看到一个牌子,才知道此处是尖山子,上面有个景点——花海。既来之,则观之。此时我们才发现,山下停了很多辆轿车。我们还发现多名青年,他们是骑摩托车来游玩的。来到山顶我们才知道,所谓的花海在我们所处山坡的西面,因为有一段路尚未修好,观花海还要走一段路。为了节省时间往米山顶赶,我们只能隔坡观花了。我们看得并不真切,眼前只是一片蒙蒙的紫雾,可谓是“望前山,山色如烟、烟光如雨”,根本看不清那是什么花儿。
望山跑死马。我不知道从县城到米山顶有多远,但当我们赶到米山顶时天已过晌。米山顶和尖山子差不多高,立于山顶,眼前豁然开朗,觉得伟人两句诗正契合自己当时的心境:“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不过我们在这儿有一个意外发现,此处就是闻名远近的“一步三县”。所谓三县,就是滕县、平邑县和费县。我对两位兄弟说,今天不虚此行啊,以前听人说起过“一步三县”,想不到这会儿就在咱们脚下。我还对两位兄弟说,我在吉林的延边曾到过“一步三国”(中国、俄罗斯和朝鲜),此生也算是一大幸事。为了留个纪念,我们还用手机互相留了影。
站在米山顶向北眺望,这儿的山更多,山连山,山套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北坡下是一个深坳,生长着茂密的白杨树,它们似乎在拼命地长,欲与山一争高下。北面的西坡上,是层层梯田,远远望去像巨幅套色木版画。那一刻我心底不由发出一声赞叹:大自然,美啊!
回程途经苇湖村,这是一个古老村落,以盛产芦苇而得名,现已列为徐庄镇乡村游的一个景点。可那天我们并没有看到芦苇,倒是发现村边草丛里有槽子碾和石碓,从斑驳的器体上可以看出岁月的剥蚀,且已经有些年头。除了历史遗迹,该村还有115师司令部旧址、白彦县政府旧址和鲁南行署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
那天我回到家已经是下午四点,为了感谢玉根兄弟的相邀之情,立即给他发了一条微信:“谢谢兄弟!我今天玩得很开心,走到大自然中,人的心情就不一样。”说句心里话,游山玩水对我来说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特别是爬山。退休前我曾对晚年生活做过规划,想把老家的房子修缮一下,城里一半乡下一半,城里乡下两头过。我出生在一个面山临水的山村,有一个成语用在我们村最为贴切,开门见山。山,就是村前的马山;水,旧称鸣水,现为响水。对我的老家来说,眼下不但开门见山,而且出了大门就得爬山。我虽非一个仁者,但对山一直充满了感情,浸润着满满的爱。我喜欢山,我为自己是一个山里人而感到自豪,并曾让一位书家在我的一枚闲章上刻了“山里人”三个字。我非常向往田园生活,工作时没机会,想退了休回村过一种隐身修心的生活,虽不能像闲云野鹤那样,也要远离喧嚣和功利,无贪婪之心,淡然到老。他们两位兄弟就比我幸运得多,他们不仅比我年轻,而且腿脚也好,早几年他们都是相约骑摩托车山乡游。在这方面士武比玉根更胜一筹,早年他经常用摩托车带着妻子一起游,近几年也约玉根同游。这次听他说,方圆百里内的山几乎被他踏了个遍。而玉根闲工夫就没那么多,他家开着一间店经营图书,生意上的事多靠他打理。不过他还是忙里偷闲,不时约朋友到山里一游,去年我们仨还一起去了庄里水库。
玉根兄弟很快给我回复了微信:不客气大哥!我以为隔上一段时间,抽一天或半天时间,邀二三好友,在百里之内转转,寻访名胜古迹,然后找个小酒馆,喝上两盅,侃上一通,既放飞心情,也调节一下生活情趣,这不算奢侈,还有益健康。
玉根兄弟说得没错,我期待着有一天再和两友一游。对了,我们这次在米山顶就已经约定,在立冬前我们仨再去观赏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