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鲁民
南朝齐王僧虔,书法造诣很深。可偏偏齐太祖也喜欢舞文弄墨,且自我感觉良好。有一次,皇帝问王僧虔:“你我到底谁的书法最好?”王不喜阿谀奉承,又不能直言犯上,于是回答:“小臣书法,在臣子中排第一;陛下书法,在帝王中排第一。”回答很巧妙,既坚持原则,又给足皇帝面子,结果是皆大欢喜。这就叫会说话。
宋马令《南唐书》记:诗人、宰相冯延巳《谒金门》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流传一时。南唐中主李璟开玩笑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意即与你无关你是多管闲事。冯随口答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此句出自李璟《摊破浣溪沙》,也是其得意之句,言外之意,你我彼此彼此,不相上下。君臣惺惺相惜,相视大笑,互相称赞又不留痕迹,一时传为美谈。
《世说新语》记,司马昱和桓温同朝为官时,一次上殿,彼此互相尊重,让对方先行。桓温因年长退让不过,走在前面,就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意即我拿着兵器,替王侯打先锋。而司马昱则引用《诗经》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来回应,意即无论官大关小,都跟你而行。两人所引诗句,友善且和谐,高雅且得体,被世人传为佳话。
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序,郭茅二人文学成就不分伯仲,郭的涉猎更广一些,两人排位也接近,关系十分微妙。一次,二人在参加纪念鲁迅大会后一起聊天。郭沫若说:如果鲁迅把自己当一头牛,我就是牛的尾巴。茅盾紧接着附和说:如果您是牛尾巴,我就是尾巴上的一根毛。巧妙而谦恭,机智而得体,既强调了郭沫若的文坛地位,又肯定自己的文学成就。
相反,初唐四杰里也有个排序是“王杨卢骆”,排二的杨炯就很不服气,对人扬言:“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其实,前半句为虚,后半句为实,他是想排老大。这话就说得很不得体,不仅王勃听了不舒服,其他文人也觉得他过于狂妄,不会说话,有失风度。而且,实事求是地说,他的文学成就和王勃比还是有明显差距,仅一篇《滕王阁序》,就落他一条街了。
不会说话,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刘邦与韩信聊天,问:爱卿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曰:十万足矣。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不无自负地说:多多益善。这一句话就让刘邦产生戒心,隐隐生出杀意。后来的“兔死狗烹”,夷灭三族,固然是韩信有把柄被拿捏,也与他平素不知收敛锋芒,说话过于狂妄不无关系。
会说话,常被人视为雕虫小技,巧舌如簧,伶牙俐齿,会耍“嘴皮子”,连孔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会说话很重要,且不说晏子使楚,毛遂自荐,甘罗使赵,舌战群儒,苏秦合纵,张仪连横那些一言兴邦的军国大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对话,也大有讲究,会说话的,达意得体,不卑不亢,巧妙高雅,反应敏捷,最后实现双赢,皆大欢喜。不会说话的,或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或出口伤人,举座不欢;或言语不慎,祸从口出;或言语粗鲁,浅陋可笑,那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最后再说个笑话。某请客,眼看到饭点,还有客未到,着急地说:该来的没来。客不悦:如此说是不该来的来了。拂袖而去。主人更急:不该走的走了。又有客生气:这么说我们是该走的没走?结果是客一哄而散,主人目瞪口呆,欲哭无泪,谁叫你不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