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王振军:匠心守护,赓续“非遗”薪火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2-01  浏览量:  栏目:荆泉

滕州融媒 阮敬晨 


  一作为王楼木版年画的第11代传人和滕州市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几十年来,王振军始终牢记先辈的殷殷嘱托,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木版年画的学习、研究和传承上,以精湛的技艺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门里出身,执着守护传家手艺


  近日,记者来到荆河街道王楼居,走进王振军的工作室,一股浓郁的墨香气息扑鼻而来,墙上挂满了《财神爷》《喜庆有余》等年画,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尽显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

  王楼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代永乐年间,王振军的先人将这一手艺从山西带到山东,经过一代代传承和精进,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滕县王楼也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木版年画基地。王振军自幼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对木版年画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数十年的磨炼,他的技艺炉火纯青,成为鲁南一带著名的年画艺人。

  制作好一幅年画,要有精湛娴熟的技术,最好中途不要打断,不然就很容易影响美感和质量。为此,王振军常常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小时候,家中长辈坐在梧桐树下专心雕刻的画面,我依然记忆犹新,他们对这门技艺的执着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要把这门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定要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祖辈几百年的坚守。”王振军说。


 守正创新,赋予木版年画时代内涵


  “俺爷爷活着的时候就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这门手艺。”从当年的小学徒到现在的非遗传承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振军见证了王楼木版年画的兴衰,始终不变的是“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信念与承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王振军便开始四处搜集先辈留下的刻版,工作之余他经常外出参加展览,与同行交流、学习,也让更多人了解来自滕州的木版年画,2013年,王振军的参展作品荣获中国·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展示奖”,2014年,在第二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上,他的作品《滕州王楼木版年画系列——福寿禄三星门神、福寿双全、槊刀门神、乘龙快婿、福寿图》荣获银奖,2017年,作品在第五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年文化展上荣获金奖。

  虽然机器刻板、印刷方便高效,但王振军始终坚持手工艺制作,在刻刀与木板的碰撞中追寻鲁南年画的淳朴韵味,这也让他的作品受到很多收藏者和普通消费者青睐。这份坚持既是他对别人承诺,也是他对这门艺术虔诚和敬畏。

  


“内外兼收”,只为木版年画重放异彩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王振军的工作室常年对外开放,只要有人愿意了解木版年画,他就热情耐心地讲解。十几年下来,王振军累积了不少铁杆“粉丝”,其中有大学教授、普通农民,还有不少年轻人和外国客商。

  木版年画的传承需要培养一批传承人,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子女、孙辈都在学习这门传统艺术。同时,他主动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免费招收了一批学生,只要诚心拜师求艺,他都毫不保留地将木版年画技艺传授给他们。他还定期走进学校,让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年画、了解年画,同时寻找适合传承这门技艺的好苗子。

  “不能丢了这门手艺,要更好地传承下去!”一辈子的木版年画情缘,几十年的诚信坚守。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王振军不忘初心、脚步铿锵有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