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江华
古墙上、老井中、僻径旁、溪水边……阴暗潮湿之处,茎小叶微、无花无果、密密麻麻、极薄极软、嫩绿可人的青苔,常年悄无声息地自生自灭。它们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随意蔓延,无尘土之扰,无荣辱之忧,无得失之虑,无劳神之争,自由自在而又安然清静。人们对微小柔弱的它们司空见惯,似乎难以从它们身上看出多少美感,也体会不出多少寓意来。
粗略看来,青苔是弱小卑微低贱的,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植物,它虽然长得让人分不清茎和叶,低矮得与地面相平,但它的生命力却是极强的。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生长在幽暗潮湿的地方,人们就误以为它喜阴,其实青苔也是喜阳的。一缕碎金的阳光,一滴清润的雨露,青苔就会舒展着身体,生长开来,变化成一片毛茸茸的、鲜嫩的新绿色,葳蕤而蓬勃,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这样的情形也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相似,他们就像这青苔一样,安天乐命,不争不抢,不急不躁,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场所,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模样。
青苔没有高大挺拔的躯干,没有层叠艳丽的花朵,也没有变化多端的叶子,一直就是充当配角点缀的植物。而恰恰是这份特质体现了它的美学价值。它能给凡俗以精致的点缀,给晦色以盎然的绿意。如果没有绿绿的青苔用它柔软温润的身体布满斑驳的墙角,映衬忧郁和寂寥,《雨巷》中即使有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过,是否也会少了许多诗意?如果没有“苔痕上阶绿”,也就没有“草色入帘青”,当然也就没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想一下,鸿儒毕竟很少,白丁又不来往,那台阶上可不就长满青苔了嘛。
岁月静静地流淌在青苔生长的地方,而青苔坚持着蔓延的情愫,悄悄地凝固着时光。它既成了岁月的痕迹,也是沧桑的证物。真正的古建筑与现代仿古建筑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判定,就是看红砖碧瓦、飞檐翘角和青石地面上有没有青苔漫生;园林中的假山要呈现那种历史感,上面青苔的疏密与厚薄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森林里的参天大树,也是以扎根于树干及枝条上的青苔来向世人展现其那份原始的状态……
细细想来,幽幽青苔,既可隐喻孤寂冷清的生命情状,也可代指宁静安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人世纷繁,如果不能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撑破天际,也不能成为百花争奇斗艳随风飘香,那我们何妨学学一丛青苔,安天乐命、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用淡泊的心态,看淡世间的风云变幻,静静地生长,活出那份属于自己的美丽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