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光
在庆祝滕州一中建校110周年的日子,不少人或撰写纪念文章,或参加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之情。我的同学,一位六十年前的一中学生,六六届高三一班的邹伟,把自己当年收集、整理、刻印成册的一本歌集,作为礼物,捐献给了母校。
说它是一件特殊的礼物,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歌本。它产生于六十年前那个特殊年代。1966年下半年,滕县一中(现滕州一中)停课。邹伟同学安于一隅,置身斗室,心无旁骛收集整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流行的歌曲。他把这些词谱加以整理,用钢板刻录,再用油印机印刷出来装订成册。邹伟出身书香人家,母亲张恩槐是一中语文教师,父亲的小楷功底深厚。得此影响,邹伟字写得很好。歌谱刻板规范美观,还用当时少见的刻印技术,套印了红色花边图案和毛主席头像。歌集基本囊括了当时学校和社会上传唱流行的歌曲,共270多首,对于邹伟来说,这不啻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历时年余才得完成,最终形成一本歌集《曲曲校歌写春秋》。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邹伟一直像宝贝一样守护着这本歌集。直到2023年底,75岁的他萌生了将封存近六十年的歌集重新整理印刷让其面世的想法。他征求张正寅同学和我的意见,我们大力支持,认为歌本有重新面世的价值,它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留有那个年代的印记。建议他不仅个人好好收藏,还可以捐献给市史志办、图书馆,在一中纪念建校110周年的时候,可作为一件特殊礼物捐献给母校。后,经过其弟邹礽(原一中教师)的联系,捐献之事终得落实。
为什么想到把这一特殊礼物献给母校呢?邹伟同学在捐书说明中是这样说的:“我是滕县一中(现滕州一中)六六届高三一班学生……当时学校和社会上传唱着许多流行歌曲……我出于爱好,就把这些歌曲作了收集,整理,编辑,和马振山同学一起刻板印刷,历时年余得以完成。六十年过去,我已迈入老年,偶尔翻到这本歌集,心生感慨,它虽然纸黄墨湮,但毕竟是那一特殊年代的记忆。觉弃之可惜,遂将原稿重新刊印。值此一中一百一十周年庆诞之时,特将此书捐予母校。”小小的一本歌集,能使我们想起当时一中的特殊岁月和我们高三一班的特殊经历。高三一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第一任班主任孙继梦老师在第一次班会上激动地说,学校组建这个加强班,是为了冲刺清华北大的。班里学生都是原一中、二中、五中、六中、十中考进来的尖子学生。可造化弄人,就在这些学生即将在高考的考场上一展身手时,一场风暴卷来,大学成为永不可追的梦想。
2024年1月2日上午,一中的会议室举行了一场郑重的“邹伟老师一行向母校捐书仪式”,张正寅和我作为同学陪同邹伟参加。当我们步入一中新校校园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六十年不曾谋面的母校,您的学生看您来了!仪式中,邹伟献上了两本歌集,一本是六十年前亲手刻印的原本,一本是现在的复印本。赵校长和韩书记高度赞扬邹伟同学对学校的感情和关心,表示要把这本歌集展示在校史馆,供人研究品味。我们则深情地回忆了五年刻骨铭心的学校生活(本该1966年毕业,后拖到1968年),并向母校表示美好祝愿。在参观一中校史馆时,我们为母校百年的深厚底蕴深感自豪,更为学校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所鼓舞。在校史馆展板上,又看到了一些老师当年的风采,他们多已作古,想来让人唏嘘,只能默默祈愿健在的老师余年幸福,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