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正月十五蒸面灯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2-2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杨祚合


元宵节到了,市场上又热闹起来。绚丽多彩的灯笼摆满了街头,大人们带着孩子挑选着,嬉闹着。


正月十五是灯节,在我们鲁南一带有蒸面灯过节的习俗,不过现在节照样过,但几乎没有蒸面灯的了。人们图省事,都是买用蜡做的莲花形或元宝形的灯来代替,直接点燃摆放。


看到如今那些形体各异的蜡制灯,我又想起儿时正月十五母亲蒸面灯的情形。


从我记事起,每到正月十五下午,母亲都是早早洗了手,从面缸挖出几碗白面来,加少许水,反复揉搓,和好一个面团准备捏面灯。做面灯的面是要和得硬一些的,不然蒸出的面灯容易变形走样。待面醒了一会儿,母亲从揉好的面团上切下一束束长条,在面板上反复搓滚,形成一个圆柱,再均匀地切成几段,捏成粗壮的面灯,有灯窝灯沿,并分别捏出小耳朵,按耳朵多少分成十二个月。母亲说,蒸熟时看灯窝水的多少就能确定哪个月的雨水多少,至于准不准谁也没去验证过。


做完月灯,母亲开始盘龙灯。龙灯一般做得较大,先用一块面搓成长条,中间是龙头翘起一圈圈向外盘,身躯一圈圈逐渐变细,中间捏出凹槽,盘好后用刀交错划出细纹为龙鳞。并用绿豆粒装上龙眼,用细面条做出龙耳龙须,用红纸条贴在嘴中为龙舌,非常好看,如画上的龙一样形象生动。为保持形状不变,母亲还用细竹条横竖将龙身穿起来。接下来,还要做鸡灯、鱼灯、狗灯。母亲手巧,一块面在手中捏弄几下就变成了昂头啼叫的大公鸡,趴在地上玩耍的小狗,一个个胖乎乎的,憨态可爱。最后还要捏个勺子灯,意喻有勺子有饭吃。有时还附带蒸几个包子,晚上好饱餐一顿。


面灯做好后,一个个摆在竹篦上,就生火上锅蒸。火苗旺起来了,风箱呱嗒呱嗒响起来了。我拉着风箱,不断往灶膛添柴火。眼盯着锅盖,盼着水快些开,好早会看到那些面灯变熟的模样。当团团蒸汽上冒,再烧一会火就蒸好了。母亲揭开锅盖,热气腾腾,面香扑鼻。一个个面灯白嫩嫩,惹人喜爱。


母亲仔细地看着面灯,念叨着哪个月有水,一边哈着手往竹筐里拾面灯。稍晾一会,就让我去掐灯芯。那时的灯芯都是掐谷秸上的细茎,用点新棉一缠就做成了,后来不种谷子了,就用火柴杆代替。做好灯芯,趁热插在一盏盏面灯上。做完这些,天也渐渐黑下来,远远近近有鞭炮响起来了,这告诉我们,有的人家已开始散灯了。


母亲捧出油罐,用小勺往一个个面灯里添油。虽然平时做菜总是省着吃,可往面灯里加油却要多添几滴,好让面灯多亮一会,期待庄户人的日子一片光明。一盏盏面灯点着了,一簇簇火苗忽闪着,豆油和面灯焦煳的香气弥漫了小院。放一串鞭炮,就开始散灯了。散灯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乱摆。母亲点了香,磕了头才开始让我们散灯。把龙灯摆在粮缸上,祈盼着粮食丰收,一家人能吃上饱饭。鱼灯摆在锅台上,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在大门口摆上小狗灯,让它看家护院。这时,门前和每个房间都摆上了面灯,院子和屋里一片通明,一片祥和的气氛,全家人喜气洋洋。母亲端起面灯,在我们兄弟几个面前逐个照一照,说是一年健康无灾交好运,我们盼望着梦想成真。


散完灯,月亮升高了。大街上红红绿绿灯笼成串,我们挑起父亲手扎的灯笼加入欢乐的人流,在大街小巷奔跑着欢笑着。有些年没扎灯笼就端个勺子灯,和小伙伴一起玩,累了饿了就把那勺子灯啃光,感到格外的香……


几十年过去了,那熟悉的面灯再也见不到了。每到元宵节,就会想起曾给我无限快乐的面灯,想起辛劳的母亲,那逝去的面灯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编辑: 杨祚合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