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在诗词的灯河游走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2-2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葛鑫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每当读到唐伯虎赞元宵节的诗,思绪就跟着他进入到了元宵之夜。那乡下观灯的情景,淳朴、自然、感人。


老辈人常说“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节日。


小时候在乡间,每到这一天,母亲午饭过后便开始忙着做萝卜灯、菜灯。萝卜灯是用胡萝卜做的,早在年前赶年集时母亲就把材料准备好了,做灯时,挑粗壮端直的,洗净、擦干,然后用刀切成5厘米左右的段,再将切好的胡萝卜段用小勺挖个坑,然后往坑里浇上点菜油,再插上用棉花棒做的灯芯,灯就做成了。母亲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在胡萝卜上刻点图案,生动而有趣。母亲一般要做十来盏胡萝卜灯,还要做两三盏菜灯,菜灯是用大白菜根做的,寓意招财进宝。正月十五晚上,母亲把灯点上,然后吩咐我们兄妹挨屋去放灯。院门口、院子的鸡舍、炉灶边、每个房间门口、床下……一盏盏放好。母亲说,这是照亮,照亮了,未来一年都亮堂。橘红色的小灯在院里、屋内闪闪地燃烧着,风一刮,灯苗烁烁摆动,温馨极了。


就着灯光,身为老师的母亲会给我们讲元宵节的来历,还教我们背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从母亲嘴里,我知道我国自古就有观灯赏月、猜灯谜等习俗。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就着萝卜灯,在古诗文中过元宵节,别有一番风味和感思。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偏远的乡村,像唐诗《正月十五夜》所写,“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元宵之夜,我只能想像一下。


直到有一年我们随父母亲工作调动进了城,第一次在小城过元宵节,我有幸看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灯展。那壮观的灯市第一次从诗词中走了出来,我开始理解崔液《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中急切看灯的迫切心情。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天上的星,地下的灯,犹为一体,简直分不出哪里是灯,哪里是星”的感觉。


那个元宵夜,母亲一如继往地做了萝卜灯,一如继往地让我们挨个房间放了萝卜灯,也一如既往地给我们讲了元宵节的诗词。除了过元宵节鲜有的热闹,长大起来的我已开始能领悟辛弃疾的《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花灯绚烂多彩,那魂牵梦绕的人,却在零落的灯火中。这首词给热闹的元宵节送去了一丝怜惜与婉约,给人无尽的遐思与品味。


如今,又逢元宵节,我身处繁华的江南都市,除却各种灯展,江边还有盛况空前的烟火。我默默地游走在古诗词的灯河,遥想当年手捧萝卜灯听母亲念诵诗词的小女孩,心情明朗而清新。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像母亲当年给我做萝卜灯一样,给我的孩子做了几盏萝卜灯,那火苗像30多年前一样闪烁着,我也给孩子念诵了母亲教我的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编辑: 葛鑫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