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莉
逛书店的时候,我被《诗词里的中国》这套书所深深吸引。细细翻阅,沉浸其中,近看作者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细听唐宋社会角落的喧哗众声,咀嚼着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文化菁华。
唐诗篇覆盖怀古、望月、羁旅、抒怀、边塞、田园、咏物、送别、闺情、节日10大生活场景,随时随地感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囊括了超30位唐代诗人界的翘楚、意见领袖,全方位了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政治、文化、生活。
宋词篇以时间为线,精选30首不同词牌的词,把那些让人迷糊的词牌来龙去脉讲清楚,感受中国文字间蕴含的音律之美。从北宋到南宋,词的发展见证了宋朝历史的发展,见证不同阶级的作者风格,了解诗和词相同与不同,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多样的文化之美。
中国被称为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诗人群星璀璨的国度。孔老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说的就是《诗经》。在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会盟,要求“诗歌必类”,也就是朗诵的诗歌要与舞蹈相配合,还要与会盟的主题相互契合。到了东汉末年,诗再次异军突起,成为文坛的主流。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以其慷慨悲凉之气,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建安风骨”;之后的庾信、鲍照、谢灵运、谢朓等人,或清新或俊逸,不断地把诗歌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唐朝,诗歌终于迎来了全面的爆发期。由于李唐王朝把诗歌创作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自此作诗水平的高低开始与前途挂钩。人们热衷于写诗,思乡情切、筵席酬唱、游山玩水、离别赠答……诗成为了各种场景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最好的诗出自唐朝,那么最好的词则来自两宋。面对着唐诗这座高山,宋朝的文人们另辟蹊径,把词这种体裁推上巅峰。晏殊、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岳飞、李清照……群星璀璨,令两宋的文化书卷熠熠生辉。
唐诗、宋词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座高峰,时至今日仍令后人高山仰止。这些诗词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文化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唐朝描写的是盛世和才华,宋词则多了几分娇媚和幽静,比如这首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描写了后蜀皇帝孟昶与自己的贵妃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避暑的情景,真是美轮美奂,这套数把千百种情感描述得非常细腻。
从小我们就会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到长大后离开家乡,看到明月我们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遭遇挫折时会安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而这些都是唐宋这两座文化高峰上的明珠。
看完这些诗词,审视身边的各种感情、生活以及工作,仿若醍醐灌顶。只有以旁观者的角度有了整体的认知,才能应对身边每段细致的感情。走进《诗词里的中国》,走进不一样的美好诗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