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还是不知道为好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4-26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陈鲁民


公元200年春,曹操大胜袁绍后,缴获了部下不少与袁绍私下交往的书信,谋士建议他将这些人一并杀掉,曹操却说:“当时袁绍太强,我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且我之为人,睚眦必较,一旦知道了,就不可能放过他,那岂不是会赶走很多人才,还不如不知道。”于是,他一封信也不看,而且,不登记在案,全部烧掉,从此不再过问此事。那些心虚的部下,感谢曹操的宽容,都死心塌地跟他干,再无二心。


北宋大臣富弼,第一次出使契丹时,路上接到家书,说女儿夭折,心中悲痛,却无法回家,十分煎熬。第二次出使契丹时,家书说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非常高兴,但也不能回家祝贺,很是焦急。打这以后,他只要出使在外,收到家书一律不拆开就烧掉。左右疑惑不解,便问他原因,他说:“家书固然重要,但如果看了,平白增添许多忧虑,还是不知道的好。” 


吕蒙正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第一次以新身份和同僚们一起上朝时,人群里有位朝官指着他轻蔑地说:“这小子居然也能当参知政事?”吕蒙正听了却装作什么也没听见,不动声色地走了过去。和他一起来的同僚听到有人藐视吕蒙正,为他打抱不平,就要去查明说话者的身份、姓名,吕蒙正连忙制止说:“我的襟怀不宽,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终生不会忘记,那就可能会少一个朋友,多一个敌人,所以不如不知道为好。”


著名书画家米芾,酷爱古人字画,有人为托他办事,特拿来一幅珍贵字画相求。画在他家里放了三天,他连看都没看一眼,又命仆人归还。仆人不解,米芾解释道:“不看的话,我还可以当它是赝品来自我安慰,如果打开后,我爱不释手,忍不住要收下,那岂不是要坏了我的官声?还是不看的好。”米芾立志做个好官,但他深知自己抗拒腐蚀的定力不够强,所以,干脆也当一回“鸵鸟”,眼不见就不动贪念。


京剧《打金枝》中,唐代宗跟自己的儿女亲家、大功臣郭子仪拉家常时,有一句语重心长的经验之谈: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他的意思是说,作为长辈,对子女的有些事最好不知道、不关心、不过问,保持各自的私密空间,这就叫眼不见为净。


相反,倘若知道太多,未必就是好事。清朝早期,经过一番明争暗斗,腥风血雨,雍正皇帝登基之后,立即把家里那些参与他秘密活动的仆从聚在一起喝酒,统统毒死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


再如,夜郎国王本来过得很舒服,觉得自己国家很大,人口众多,可是,与汉朝使者一谈话,才知道自己国家小得可怜,卑微至极,幸福指数立刻降到了负数。


现实生活中,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为形役,疲劳不堪。因为他们看了太多不必看的事,听了太多不必听的话,知道了太多不必知道的内容,关心了太多不必关心的活动,结果是杞人忧天,自寻烦恼。反倒是那些不理闲事、眼耳“闭塞”、心无挂碍的人,生活得轻松愉快,幸福指数颇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人说这是“鸵鸟心态”,那就做一只快乐的鸵鸟吧。 


编辑: 陈鲁民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