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泽建
初夏,一株枣树,安静立在雨中。淡黄的花开得正好。院子的这株枣树还是有些来历,数年前移栽时只有筷子般大小,如今高达二三米,枝繁叶茂。五月初,枣树边上的石榴花陆续开放,红红的喇叭状挂在枝叶间,新颖夺目。而小小的,淡黄色的枣花也如米粒一样分布在枝叶间。再过几日竟然全部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含苞时如同细小的米粒,开放时呈现规则的五瓣散开。一红一黄,石榴花热烈张扬,枣花内敛含蓄。
儿时的记忆深处,在老家门前水塘边长着一株硕大的枣树。对于开花的盛况全无印象,那甜美的枣子还能穿越时空不时入梦。从挂满青枣的夏天,到枣子渐熟变黄变红的秋天,不知多少次抬头凝望。枣树不属于自家,自然不能随意品尝。但主人家收获后,依然可以挥动杆子(有枣没枣打一杆),在依旧茂密的树叶间总有几颗遗漏的惊喜。
在《秋夜》中,这样写道:“枣树,它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它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我特别注意到鲁迅先生写作的时间是1924年9月15日。百年前的文字依然鲜活,依然有着动人的质感。
我的这棵枣树,从三年前开始结果,每年结果从十几颗到近百颗。看着它们从青变黄再变红,感觉大自然给予的力量真是神奇。好似一段人生路,往前走就会有收获。特别是枣子红时,小鸟上下翻飞啄食,也颇为生动有趣。
江南多雨的时节,我时常躲在房内看书。一抬头,就可以看见门外的石榴、枣树。有时放下书,喝杯茶,看着这树发会呆。
书桌对面墙上挂着的是王光铭老先生写给我的书法。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苏词:“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浣溪沙》写于苏轼任徐州太守时,1078年的春天,徐州干旱,苏轼去城东徐门石潭祈雨谢雨,写下五首词,这是其一。徐州距离我的老家很近,青年的我曾经多次到此游历,也曾在古战场抒“前不久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忧古之思。但一直不曾探访过苏轼当年祈雨的地点,这只能留待以后。
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王溥曾写过一首《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如今解读却可引出多种话题。世间万物不可攀比类比,各行其道各美其美。 “枣花至小能成实”这是对枣树的高度评价,也只是看到枣的物用价值,而忽略它的情绪价值(审美价值)。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去鲁迅先生故居参观,到底也没见到这两株枣树。但这也不影响它们一直长在后来者的心中。那枣树好似一直在风里自由地生长,该开花花就开了,该结果果就熟了,该落叶就光秃秃了。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