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闲话断舍离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6-19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秦献春


一个整洁、简约的环境总是让人身心愉悦,尤其是生活起居的场所。在我们家,一年半载想不起、用不上的生活物件常常被视为废物,当然钱、书籍之类除外。久而久之,我和爱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外出之前会扫视一下房间,看见多余无用的东西就顺手带下楼去。手机里收破烂的号码早就删除了,能卖一点钱的废旧物品直接给了楼宇保洁员,还换得一声谢谢,好似做了一回雷锋。


随手扔也有“后遗症”,一旦用得上而且非它莫属时,麻烦就来了。前些天,我就为着一个移动硬盘的数据线而“头疼”。我在硬盘上拷贝了几次工作变动时的文稿,因为重要便单独放在了一个隐蔽处。清理物品时,忘记了与之配套的数据线的用途,与其它不再用的充电线一起处理了。我急着用里面储存的资料,便跑去府前路、杏坛路上几家电脑经销店,店员都说这种接口的数据线早就没有了。好不容易在“京东”找到了经营希捷牌子的网店,客服说不能保证接口合适,让我拍下试一试,但愿能为我所用。


十几年前,我的工作单位还在安乐街上,是一个紧靠荆河公园的独立院落。有一天我到得很早,去院子西侧的茶水房拎开水,蓦然间发现,一堆乱纸中有个红色的证书,很是眼熟,立马捡了起来。天哪,这不是我的大学毕业证书吗?万幸啊,若是司炉师傅不留意的话,说不定当作引火柴给点燃了呢。这应该是头天下午整理物品时,不经意间裹挟出来的。我抖了抖红本本上的尘土,如获至宝般装进了裤兜,那边的暖水瓶已经溢出了热水……这本毕业证书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争取和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就是在这个小院,1990年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滕县工会志》,前些天工会的同志向我了解这本书的情况,说单位搬家时没能留下来,问了一些老同志也都没有保存。我确认自己是存有这本志书的,却也为它的这般下落而唏嘘,欣喜的是工会志修编将要启动了。


这几件小事,无论是无心的“扔”还是有意的“留”,都让我想到了山下英子笔下的《断舍离》。作者是日本的一位杂物管理咨询师,她倡导的断舍离,旨在引导人们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不需要的物品,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过上没有烦扰的日子。很多人觉得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自己为外物所累,于是断舍离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新态度。很难想象,这些年“断舍离”热度不减,多次入选年度热词、流行语。


有了这种理念的指引,是不是要不顾一切地抛弃旧事物,只有清空负累才能拥抱未来呢?我一直在观察,在寻思答案。十多年前,父母终于在我们的劝说下搬来城里居住了,却也带来了囤物的老习惯。不可能再派上用场的老旧物件占据了大量空间,车库更是摆满了空酒瓶、纸箱、花盆、旧书报、过时的用具等,老父亲还经常坐在里面一件一件地用心整理,邻居们见了都夸“老爷子真会过”,背后却建议我处理掉这些废品。我曾自作主张扔掉了车库里的发霉馒头,父亲却说那可是上等的肥料;我丢弃过近乎烧掉底的铁锅,母亲知道后立马奔向楼下的垃圾桶,因为没有翻找到数落我忘本了。老人们爱囤东西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他们的一生仿佛就是由身边用过的和拥有的东西构成的。


曾经在柏林、悉尼、伦敦、首尔、纽约等城市亮相的《物尽其用》展览,摆放了一位中国老人——宋冬母亲赵湘源女士毕生搜罗的衣物、鞋子、盆壶、肥皂等一万多件物品,现场有人默默地看着满眼的物件,突然间痛苦流涕了。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老人们的囤物行为。最近读王小蒙《日常的深处》,作者对父母的囤积行为也一度非常窝火,当看了这个展览后,他也莫名其妙地感动了,并且给出老人喜欢囤积的合理解释。老一辈人总是特别惜物,表面看是他们长时间缺穿少吃穷怕了,核心的原因还是来自精神层面。对老人来说,旧物件承载了太多的生活信息,丢弃它们就如同背叛了过去一样;在他们的世界里,旧物件更是储存着自己的未来,这些物品是不是将来还有用处已经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对老人来讲,物关乎未来。”读到王小蒙的这句话时,我的心咯噔紧了一下,联想到自己多次抱怨父母的囤积行为,是多么的不体谅、不理解,我为自以为是的生硬说教而深感懊悔。


在一个深夜,难以入睡的我胡思乱想,竟然把断舍离与城市的建设、国家的历史扯上了。不少地方在城市更新中,对饱经沧桑的建筑物似乎失去了热情和耐心,拆旧建新的思维让城市变得陌生起来,见证几代人成长的老旧建筑越来越少,千城一面的高楼、新区成了一些城市标榜进步的指标。在长达二十年时间里,《刘胡兰》《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讲述革命英雄故事的文章,竟然在语文课本中被删除了……这些切断历史、人为制造忘却的做法,又如何能赢得未来?梦境中,我泪水涟涟,因为小时候醇厚的生活滋味不复存在,因为崇拜的英雄正在另一个世界默默流淌着血泪。


作为舶来品的断舍离,这些年来在国内大行其道。我自认为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却又难以做到“过往不恋、当下不杂”,面对需要断舍离的物和事时,往往心中戚戚然,在自我矛盾中挣扎徘徊。至今,我依然保留着儿子小时候系过的红领巾、玩过的黑猫警长;书橱上专有一节,摆放着各个时期我看过用过的有代表性的书籍,等等。在精简生活的同时,我同样珍视那些与我情感相连、背后有故事的物品。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在物理空间还是心灵深处,我都会努力地为它们争取一席之地。


人这一辈子,总是与物相伴同行。我们曾经使用过、拥有过的物品难以计数,有些很珍贵,有些是累赘。敢于放弃是一种勇气,因为舍不得放手,总是背负着多余的东西,会让自己的脚步越来越慢,果断清空,才可以接收新生,容纳更多的美好。善于保留则是一种情怀,人骨子里需要一些东西存在,因为它,才不至于让生命单调、贫乏、过早枯萎。那些具有生命印记和精神寄托的物品,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支撑着我们的未来,应该用心珍视,保留并传承下去。在简约与丰富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是断舍离应该有的智慧,或许也是我要探寻的答案。


面对过去,总会有留有删;日常生活,总要有加有减。断舍离,并不意味着无情地抛弃一切,相信你我都能做出有温度的选择。


编辑: 秦献春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