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永峰
每年的7月上旬到8月上旬的一个月时间里,高考录取通知书以及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将陆续寄到考生手里。此后再过半个月,出征与送离的初秋就要来临。金榜题名的孩子们即将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去异地读大学、研究生深造了。
大学、研究生开学季不仅是求学的新开始,也是最隆重的成长礼。从此,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开始;拥抱、转身、挥手、告别,这时期是父母与子女的小别离,也是彼此重新相处的人生新阶段。
每一次开学季的离别总会让人们那么不舍。多年前,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一篇文章,文章是一位母亲写的。她写到,儿子即将远赴异国他乡求学,她十分不舍,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不舍也愈加沉重起来。临行前一晚,她想坐下来和儿子好好说说话,可是儿子却拿起了篮球匆匆对她说,他和小伙伴约好了临走前要一起打一场球。对此,当时她有点生儿子的气。好多年过去了,母亲在儿子的一篇文章里读到了那天发生的事。原来儿子并不是不想坐下来和母亲说说话,而是那天儿子也很伤心,又不想让母亲知道而为他担心,他其实只是抱着球去球场独自一个人坐了一个晚上。
中学毕业、高考落榜后,即在家乡进入了银行工作,我没有经历去外地上大学与父母的离别。年轻那会儿听到风靡百年、传唱不绝的李叔同的《送别》时,心里的感觉甚微。儿子长大就要去远方求学时,我才感觉《送别》的意境那般真切,恍惚中心里有股淡然的伤感和无奈,总想着能不能有什么神力留住日子前行的脚步。
前几日,好友与我一起就餐,他的小儿子考取了远在大西北某省的一所大学,他准备送儿子去学校。说着说着,或许是心里的酸痛无法抑制,竟然眼眶湿润,他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这情景不由自主勾起我十多年前(2008年9月)送儿子上大学时的回忆。那是儿子的第一次远离,不舍的心情难以避免。之前,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分别的时候不说一句离别的话,我只想在离别时留给儿子笑容。没有想到的是,妻子那情不自禁的眼泪,让我的眼角也变得湿润,好在儿子依然洋溢着微笑与我们挥手道别。其实,我也知道儿子的内心同样也不好受,只是强颜欢笑而已。
2015年9月,我再次送儿子远行,去北京某名校读全日制博士,心境明显与送他上大学、读硕士时迥然不同。当时,或许是我终于明白儿子的生活是他自己选择的,我要尊重他,给他独立成长的空间。如果他要远行,我应该为他整理好行装,在安检口与他挥手告别,祝他一路顺风。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静心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所谓成长是有追求的儿女越走越远,而父母只能倚门凝望;常常出现的所谓离别,是优秀的儿女勇往直前,偶尔回头,却总能瞥见父母不舍的泪光。
这世上,再没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儿女。父母心里纵然有千般不舍,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也会决绝转身告别。期望即将远征的儿女们,在岁月的磨砺中,学会转身靠近那守望的背影,拉长那送春迎秋的夏冬。愿每一盏故乡的灯,既能照亮学子回家的路,也能温热父母思念的情。
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有离别,所不同的只是离别的方式。其中,有欢乐、有轻松、有无奈,也有沉重。有小到几个小时的小离别,也有长到几个月、几年的长别离。有时我想,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离别都当作一枝花来收藏,即使最终不能变成一座花园,但总可以让岁月集结成一束花来珍藏。我特别希望这束花里盛开更多的欢乐,还有遗忘。既然人生中离别是必然,我们何不忘记过去,笑着面对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懂得这样的离别,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就应该收藏好别离,轻松走向远方。其实,为人父母往往无法陪伴孩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能做的就是与孩子共同努力,彼此牵挂、心心相印,乐观面对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