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津门英豪霍元甲的遗风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8-1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杜永光


说起天津,就不能不说津门的英豪——大侠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播出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曲,几十年过去,“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的词曲,不经意间还会回荡在脑海里。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启动,国门已经打开,《霍元甲》的播出,犹如飘进来一朵祥云,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犹如吹进一股英雄气,昂扬了人们的斗志;犹如擂响第一通战鼓,抖擞了人们的精神,向着“四个现代化”,向着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



霍元甲,字俊卿,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1868年1月18日生于天津小南河村一个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成长为霍家迷踪拳传人。辛亥革命前夕,在上海开设武馆,创立精武体育会,弘扬武术报国思想,被誉为津门大侠。1910年9月14日在上海去世。 


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我专程来到霍元甲的故乡——小南河村,它地处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精武镇原名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于2009年1月18日更名为精武镇。小南河村的大部分已改造建设成风景如画的别墅区,霍元甲故居在村子的东部,典型的北方院落,堂屋门前悬挂黑底金字“霍府”匾额,屋内悬挂“尚武精神”匾,已列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故居周围则建成了精武门·中华武林园,即霍元甲纪念馆、霍元甲纪念园和精武馆,精武馆目前尚未开放。


冒着酷暑,怀着崇敬,我瞻仰了霍元甲纪念园(陵园)及纪念堂。大厅中间,端坐着二米多高的霍元甲汉白玉坐像,头戴无檐帽,国字脸庞,表情坚毅,目视前方,大厅四周石刻壁画,展示霍元甲辉煌的一生;纪念馆前宏大的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用如意红花岗岩制作的总高13.8米、重398吨的霍元甲站立雕像。雕像右手撩起袍角,左手后背,目光炯炯,端视前方;纪念馆展览分少年磨砺、威震津门、以武报国、世界精武四个部分,展现了霍元甲的传奇一生和精武体育会百年历程,揭示了霍元甲“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尚武精神,及尚武修德、韶贤懿行的遗风。



霍元甲少年时体质孱弱,父亲霍恩弟怜爱幼子,允其读书,禁止习武。好强的霍元甲不服输,读书之余偷学武艺,细心揣摩父亲向兄弟传授武艺的口诀、招式。小南河枣林地带人烟稀少,他得空便来此练武,武功飞速进步,在一次比武中出人意料地战胜强敌,枣林习武传为佳话。此后,霍元甲习武秉承宗旨:唯一强健吾中华同胞之体魄耳,除东亚病夫之谬论。特别在那个帝国主义列强视华人为草芥的年代,霍元甲胸怀爱国心,几度挫败外国大力士的挑战,力雪国耻,威震津门。尤其在上海力挫英国大力士奥皮因;在虹口道场击败专程来挑战的日本柔道队精选的十几名高手,在中华大地树立起不畏强梁、力挫外辱、自强不息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英雄形象。1910年上半年,他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吸纳西方体操为我所用,传播中华武术于外域,誓雪“东亚病夫”耻,弘扬“强国强种”魂。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孙中山先生应邀为其撰写《精武本纪序》,谆谆教导:“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推而言之则吾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此后百年来,一代宗师霍元甲的精武文化、爱国思想,随着精武体育会在各国陆续成立,弘扬于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精武的宝贵财富!


走出展厅,沉思良久。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和霍元甲对话,得到的启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报效祖国应该是永恒的主题。当下,国内外有的所谓专家公知,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等,往往以偏盖全,全盘否定,呼应西方看不得中国比自己强、比自己富、比自己日子过得好的敌对势力。这轻则认识糊涂,重则别有用心!作为中华儿女一员,在霍元甲面前不感到羞愧吗?



天津人推崇的城市精神肖像:武有霍元甲,文有李叔同。“正义、助人”是霍元甲尚武精神的另一要义。百年以来,“正义、助人”浸染着天津城乡,大街小巷、各行各业都飘荡着霍元甲遗风。


今年暑期,在天津小住。有一天,孩子拿来两张戏票给我和老伴,剧目是天津人艺平山道实验剧场演出的话剧《爱的嘎巴菜》。剧场是一座精美的欧式建筑,大院内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办公场所,看人艺的简介,前身为1938年成立的河北平山县铁血剧社。临街门面二楼是二百位左右坐席的剧场,我们的坐席一排居中,与舞台似乎连着,相隔一米,演员就在身旁表演。演出钟声敲响时,我扭头向后瞥了一眼,向上倾斜的剧场已经坐满员,且年轻的脸庞居多。


演员的精湛专业表演,将我很快领入剧情:郭爷在天津最繁华的市中心有一间门脸儿,专做天津传统早点“大福来·嘎巴菜”。大师傅胖叔在大福来掌勺多年,是郭爷的好搭档;大鹏、英叔、英婶都是店里的常客,他们的生活在早点铺里交会,各自的难题也在早点铺中解决;大鹏的孩子从乡下到城里上学,急需交五万元学费,到处求借无果,走投无路时,郭爷慷慨取出留给女儿圆圆看病的存款给了大鹏应急;英婶不能生育,以为是英叔的问题,多年来逼着英叔喝中药,英叔怕英婶知道真相后受不了,默默忍着常年无病喝药,因喝药逼出来的矛盾,郭爷出面调解。


这天,大鹏带来消息,说有投资商要收购拆迁这条街建商城,郭爷的早点铺在拆迁店铺之列,大伙包括胖叔都劝郭爷同意,郭爷的独生女儿圆圆更希望父亲能卖掉铺子,陪伴她去南方追求当歌手的梦想,执拗的郭爷却始终不肯,爷俩闹翻。故事结局是:铺子原来是受房主、解放前夕去台湾的沈家之托看管经营的,郭爷不卖掉铺子是为等待沈家后人来有个交待,这是“义”;郭爷慷慨借独生女儿看病用的存款给大鹏这是舍己“助人”;郭爷不肯陪同女儿去南方追梦,是因为圆圆有先天性心脏病而自己不知道,怕她出远门有危险,英叔常年没病喝药,这都是“爱”。


天津优秀青年作家刘思佳创作的津味话剧,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透露出浓浓的正义、助人、仁爱的霍大侠遗风。这群普普通通的津门百姓在与霍元甲对话,霍元甲听懂了,看明白了,当年他虽有一身高超的武功,却从来不恃强凌弱,还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穷苦人出头,在天津卫痛打地痞、怒打皇差、结义大刀王五的义举,永存人们的心里,传承在后人的举止言行上。

 


《爱的嘎巴菜》看后,很想品尝一下嘎巴菜,准备坐地铁前往。到地铁站问事处窗口一问,瞪了眼——天津有十条地铁线,纵横交错,就是一张地下城交通网,到目的地需要倒二条线。窗口小姑娘耐心地说,到哪一站换哪条线,再到哪一站再换哪条线,我认真听,听完还是不明白。小姑娘看出来我记不住,微笑着拿出张小纸片,写下来递给我,娟秀的字体,写得清清楚楚。我忽然想起,那天去看霍元甲纪念馆,孩子用手机买的电子通票,全价30元,我在纪念馆门口换票时,碰到的也是一个小姑娘,她看了我的身份证,说,您已经过了60岁,应该享受半价。我本嫌麻烦,但她热心指导我操作,退掉全价票,再重新购买半价票。两个小姑娘,两个行当,却不约而同传承了“正义、助人”的霍元甲遗风,真想振臂高呼:霍公后继有人!


嘎巴菜最终吃上了,以精选绿豆为主要原料,并辅以少量五谷杂粮,摊制成面煎饼,切割成柳叶细片,用调制好的酱色卤汁汤、酱豆腐汁、麻酱汁、香菜等泡在一起,香咸可口,软硬适中,绿豆香味浓郁,是津门百姓离不开的美食,与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名吃齐名。


吃上这有名的大福来嘎巴菜虽是口腹之乐,是物质的享受,但我在津门行走感受到的却是霍元甲的尚武思想、韶贤懿行遗风,这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就像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长江、黄河一样,会潜移默化滋养着华夏儿女,会流进人们的血脉,滋润人们的心灵,雄壮人们的魂魄,让诚信正义而又善良勤劳的中国人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编辑: 杜永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