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善存 骆祥全
7月10日,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遽然登上热搜。支持者为AI技术的运用欢呼,反对者则对无人驾驶的高歌猛进表现出不安和抵触。目前看来,这场争论还得持续一段时间,方见明朗。
实际上,百度推出的这款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已在中国多个城市展开运营,并逐渐商业化。这不能不令人感叹:AI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来得比想象中还要快。
它的确方便快捷,比起人工驾驶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也还存在不足。10公里3.9元、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拒载、车内无异味,而且昼夜不疲……试运营一周后,分析师称萝卜快跑累计服务单量超600万次,累计测试里程超1亿公里;目前公司Robotaxi在武汉地区单车日均订单量超20单,单车日均行驶里程约为300公里。
这样的商业前景其诱惑力不言而喻,作为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有望于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并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事实上,以“萝卜快跑”为领头羊的无人驾驶已经跑出一条前途明朗的金光大道。在这个领域,我国有巨大优势:政策支持足、技术基础高、市场前景好、基建配套强……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
无人驾驶网约车入场拼杀,面临更多挑战的当然是整个出租车从业群体,所以才会有网约车、出租车司机抱怨被“萝卜快跑”抢了饭碗;有关安全、费用、伦理等衍生问题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以致“萝卜快跑”频上热搜。
稍微对比一下网约车初出茅庐之际与传统巡游出租车“抢饭碗”的情况,就不难理解这个现象。比如对超低价格的恐惧,这和过去网约车刚入市场时如出一辙,即通过某种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而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乘客即上帝,他们之所以选择“萝卜快跑”,除了价格,还有诸如“无烟味、无脚臭味”“有空调,不会为了省成本不开空调”“无飙车绕路,不会疲劳驾驶”等理由,出租车存在的这些问题,即便没有无人驾驶车的出现,也必须彻底改一改;否则,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抢饭碗”状况已是客观存在,但这背后还有更深层原因。那就是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二者水平相应,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所以,在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冲击下,传统就业方式面临巨大挑战,这是生产力变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情形,就像当初火车和汽车代替马车的时代。生产力变革无法阻止,但调整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注册网约车的司机已超过700万,出租车司机也接近300万,肉眼可见的是,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订单量大增的同时,司机们的订单量都在下降,退车的出租车司机数量增多。如何面对以“萝卜快跑”打头阵的无人驾驶带来的这波冲击?亟需有关部门通盘考虑,多管齐下,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为转行司机创造新就业机会,提供再就业培训;有序推广无人驾驶,给社会足够的适应时间;探索多方合作共赢新模式;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等。
对人类而言,每次新科技落地,总会影响部分人的饭碗,但最终都能调整并适应过来。今天的无人驾驶代表着科技发展大势,已非人力可挡,但也不必担忧“会变成一个无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超越偏见、争议和浮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新技术带来的理念冲击,主动拥抱科技大潮,迎接挑战,让“科技与生活”的永恒话题变现为更美好的生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