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飞
床头放几本爱看的书,睡前总是翻阅一至二篇看看,这个习惯延续了许多年。对一些好的篇章,或者好的语句,仔细斟酌,反复阅读,久而久之,一些内容自然而然为我所用。每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难题,书中的某些内容会跳出来,对号入座,浮现在眼前,并让我在困惑中清醒和获益。
《历史从未走远》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还是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开辟了“百家讲坛”栏目,爱听讲座的我,在电视上初识了主讲人王教授。王教授历时十年“读《史记》”“读《宋史》”两大系列,期间,有些感受当时就随手记下,经过不断积累和整理,渐渐形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捧在手上,不读则已,一读上瘾,边读边悟,百读不厌。书的内容是按照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类编排,汇集七十八篇札记,以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发生时间排序。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历史的解读不但深刻透彻,而且结合现实对人、人性、社会进行探索,赋予历史新的见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伤不起的小人物》一文。春秋时期,郑国、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交战双方皆严阵以待,摩拳擦掌。交战之前,宋国主帅华元除了慷慨陈词作一番动员外,还来点实际的,杀羊做成羊羹犒劳军士。俗话说,百密一疏,犒劳军士忘掉了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车御,也就是他的司机,当然这个司机手里握的不是方向盘而是马鞭,这个人叫羊斟。人的骨子里都有点自私的因子,也有自尊的需要,心胸狭窄的羊斟容不下华元的漠视,于是让华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天,两军对阵,蓄势待发。突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主帅华元的车子飞速驶入对面郑军的队伍里,结果可想而知,郑军大败宋军。
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胜败关系着将士的生命,但是这样的“国之大事”,竟葬送在小人的私心里。看到这里,不由地让我想起一件事,某单位的一位主要领导,在自己提拔调离的时候,因未能安排好驾驶员,而被驾驶员检举,导致这位领导不但没能高升,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所以说,我们组织部门考察用人一定要慎之又慎,用人要把“德”放在第一位,不可小视,小人物也贻误战机,毁其大事。
《慈母纵子乱》篇章中,记载了历史上一段特别著名的宫廷变乱。郑国第二代君主郑武,从申国娶了妻子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不答应。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请求,要求分封共叔段到制邑去,庄公考虑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把其分封到了京邑。哪想到,共叔段在京邑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兵马战车,计划偷袭庄公,武姜则打算开城门作内应,来个里应外合。此事被庄公知道后,说:“像共叔段这样不亲近兄弟,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会崩溃。”庄公主动出击,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讨伐京邑,共叔段闻讯逃到鄢城。
这就是《春秋》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来历。《左传》中认为,共叔段的作为不是弟弟应该做的,故不言弟;郑庄公对于弟弟失却了教育的责任,故称其为郑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众人的评价中,武姜是被批评的对象,因为她对小儿子的溺爱造就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天性,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个度,对孩子不可过于纵容,该坚守的规矩还是要坚守,该管制的时候还是要管制。最近“快手”上的一个视频火了:一名初中学生向母亲要钱买昂贵的手机,因遭到拒绝,该学生就对母亲拳打脚踢,打得母亲摔倒在地上还不罢休。网友们在谴责、痛心之余,不禁探寻如此现象的缘由。新闻曾报道过一位“80后”青年,将自己父亲活生生砍死,母亲也被砍得奄奄一息,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让世人惊掉下巴。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娇纵孩子的父母是否引以为戒呢?韩非云:“严家无悍勴,而慈母有败子。”对于古人的警示,我们不可不以为然。
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鉴。《历史从未走远》这本书,就是用历史解释过去的同时也解释现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有句经典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历史的书写,还是历史的阅读、历史的接受,从来都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