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走散的朋友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7-2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润涛


近读《西京杂记》,读到“公孙弘粟饭布被”一节时,我忽然想起早年写过一篇小文《交友》,实际上并没有说透。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凭自己的才学和阅历又怎能说得透彻?不过还是想换一个角度,说说那些走散的朋友。


公孙弘,汉武帝时丞相。字季,菑川薛人。武帝时曾两次以贤良征为博士。因办事谨慎,又熟悉文法吏事,深得汉武帝信任,被封平津侯。公孙弘发达后,老友高贺来投奔他。公孙弘招待他吃的是糙米饭,盖的是粗布被子。于是高贺就抱怨:“老朋友富贵发达了有什么用,招待吃的还是糙米饭,盖的还是粗布被,这些我家也有呀。”私下里发发牢骚倒也罢了,可高贺还四处张扬,说公孙弘在家里穿着华贵的衣服,在外面却穿着粗布麻衣,在家里排着五口大锅大吃大喝,在外面吃饭却只有一道菜,这样的人怎么能给天下的人做表率呢!这些话流传开来,导致朝廷也怀疑公孙弘虚伪。于是公孙弘叹道:“宁逢恶宾,无逢故人。”就是说我宁愿碰到粗暴无礼、不好伺候的客人,也不要遇到高贺这样的老朋友。


其实公孙弘并不像高贺说的那样,还有个“三馆待宾”的故事,说公孙弘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建造了三所宾馆,并用自己的俸禄来奉养贤能之士。《汉书》也记载了这件事:“(弘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这两则故事让我沉思很久,遂对交友产生了疑惑,什么的人才算是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真朋友?


交友历来是国人所重视的问题之一。传统伦理观念认为,朋友关系是家庭及兄弟关系的延伸。古人认为,友为笃爱,“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志同道合乃为朋友。人们向往的可不就是这种朋友关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人生在世谁能离了朋友呢?巴金生前曾说过一句话:“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


那么,怎样交友且交到真朋友呢?我认为首先要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友分“益友”和“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不正直)、友善柔(谄媚、奉承)、友便佞(讲空话而无实学),损矣。”不过话虽讲得非常明白,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非黑即白,让人一下子就能分辨出益友损友来,因为有的人有多副面孔,且有的人善于伪装,往往你看到的并非真实的,也并非你想要的。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世上事识人最难。


交友首要的一条是要讲诚信,这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交友的基础。作家梁晓声说:“多一份诚信,多一个朋友。少一份真诚,少一个朋友。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赤贫者。”当然,并不是你讲诚信就可以交到诚信朋友,有时候甚至相反。还有,交友不能理想主义、追求完美,要敢于交那些有瑕疵有缺点毛病的朋友。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谁想寻找到完全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么就连他自己都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一个人有许多长处,却不正直,这样的人不能引为朋友。一个人有许多缺点,但正直,这样的人应该与之交往。正直与否,是一个人品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朋友是你的镜子,你交往一些什么样的朋友,能衡量出你自己的品质来。”这里特别强调了正直,将之视为交友的最高准则。再回过头来说说高贺,单就他投奔公孙弘此举就撇不掉攀附或者依附的嫌疑。想高攀沾人家的光,结果目的没达到就说人家坏话,这厚道吗?这是朋友所为吗?所以就难怨公孙弘说出“宁逢恶宾,无逢故人”那番话了。


交友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你把对方当成朋友,可人家得把你当朋友呀!我常听人抱怨说,我对他不错呀,恨不得扒心给他吃,可他倒好,总是离心离德。更甚者,有恩非但不报,还过河拆桥。其实这样的人根本算不上朋友,不可交。


古人还说过“三不交”:一是不要与比自己富的人交,二是不要与职位比自己高的人交,三是不要与自己年长的人交。这三条有没有道理?先说这头一条,古人比较讲究门当户对,老百姓有句老话,叫有仨的不给有俩的说话。再说这第二条,古代官场等级森严,即使下级想与上级结交,但除了利益之外,想交友可能吗?还有这第三条,似乎更不可能了,有几个小字辈与长者交朋友的?不过现在看来,前两条成不成立姑且不论,单就这第三条,我认为不成立,因为有一个词叫“忘年交”。我就交过两位小友,而且风风雨雨几十年,至今友谊如初,一点味都没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大家都没有功利心,性情相投,爱好相同,有共同语言,能聊到一起。


交友切忌交“季节朋友”。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旨在说明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这样的朋友最交不得。贾平凹说过的一句话:“朋友是春天里的花,到了冬天就没有了。”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因为在我的人生中也遭遇过寒冬。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在一生中朋友最多的时候就是人生的春天。贾先生说“走了的朋友好”,虽然“时常想起来心寒”。对此我也曾反省过,既然有些人不是为了做朋友才结交你,抱怨记恨也就大可不必了。“没有留不住的客,也没有走不了的客。”如果是真朋友,你就不会作假,该留该去全凭己心。如果不是真朋友,留下了又能怎样?我知道,能在人生末途留下来的朋友很少,只要能够留到最后,对方就是你的真朋友。


人生路上,朋友都是开始多,走着走着就散了。那么,走散了的朋友就不能再回来吗?也不尽然。我有几位老友因退休或随儿女去了外地,已经失去联系多年,但自从有了微信,联系方便了,通过朋友间的相互联络,大家最终又走到了一起。作家王兆胜说:“朋友也是旧的好,像熟透的红高粱经了地气、风吹日晒、阳光普照,还有辛勤庄稼人笑脸的映照,散发出成熟的精神气质。”当然,老朋友也会走散,也有再也聚不到一起的。不过对公孙弘来说,像高贺那样的人,还是走散了的好。


编辑: 马润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