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白描之美,自然之趣——《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四幅图画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5-09-25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善存


白描源自古代绘画技法“白画”,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借用到文学创作领域,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勾勒形象而不加渲染修饰的文学表现手法。其主要特征是不夹杂作者的情感,不渲染烘托,语言朴素直白,不事雕琢,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白描既可以用来描写人物,也可以用来写景,《归园田居·其一》即属后者,巧用白描手法是其写景的一大特色。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首篇五言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整首诗的节奏平淡舒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典型图景,其中包括这样四幅图。 


第一幅是“南野开荒图”,对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两联。字面说笼中鸟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从前的深渊,我愿在南野边上开垦荒地,保持着朴拙本性归耕田园。联系前文可知,诗人从逼仄的官场回归田园,一种豁达畅快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开荒”于辽阔的“南野”,以求自给自足。从现实逻辑来看,一般人并不认为开荒劳作美好,甚至有些劳苦繁重,但此时作者刚从污浊压抑的官场归来,与误落三十年的“尘网”相比,无论看什么做什么都是美好愉悦的。


老子云:“大巧若拙。”陶渊明后来也有“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句中“守拙”,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因为真正的美无需修饰,而要保持天真质朴的本性。由此体会诗人疏朗雀跃的心情,自然使这幅图笼罩上一层独特的审美和诗意色彩。  


第二幅是“田园风景图”,对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二联。宅子四周有十余亩地,有八九间茅草屋,榆树柳树遮盖着房屋后檐,桃树与李树排列在前院。这是小范围空间的转移和变化,一前一后,富有动感;一桃一李,则极具画面感。


以上这两幅图主要描绘乡村风景,表达诗人逃离官场后,对阔别已久的自然风景的喜爱和拥抱。脚步的移动、视角的转换,充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轻松欣喜。


第三幅是“乡村生活图”,对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二联。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雄鸡不时啼鸣。诗人的笔触由近及远,空间进一步压缩至远处村落,视野也进一步聚焦具体物象,逐层勾勒出一幅纯朴静谧的田园村居图,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大有老子笔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理想社会的影子。“深巷”还有一种悠长之美,“桑树”有一种蓊郁之美,狗叫鸡鸣则增加了人间烟火味。须知,有“狗”和“鸡”的地方,意味着人的活动就隐于其中,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内心自然是惬意闲适的。


二、三幅图八句写景,除了“暧暧”和“依依”外,连个像样的形容词都没有,表示色彩的词一个全无——白描手法真是“白”到极致了。 


第四幅是“户庭悠游图”,对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二联,主要写感觉。视野再度聚焦到自家庭院和卧室,前两句中的一“无”一“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在家室之中没有案牍之劳形,完全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的宁静,只有家人共处一室的温馨祥和。回到田园就是找回失去的自然本性,也就找到了自由,对诗人来说,自由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由。诗人的空间视野在步步缩小,情感也在慢慢收敛聚拢:从无人的旷野,到乡村邻里的生活寒暄,再到自家生活的温馨,此时诗人内心必是温暖熨帖的。


至此,陶渊明完成了心中田园世界的建构。诗歌主体纯用白描手法为读者勾勒的四幅田园风景图,是农村平和静穆特征的真实写照,通过典型的乡村意象群构成的画面,再现了诗人辞官归田的闲适生活以及从中体会到的乡居自然舒适的乐趣,厌恶官场、重获自由的愉悦心情溢于字里行间。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所有的文字都归于“自然”二字,表现这种“自然”生活,大概没有比白描更自然的吧?


编辑: 张善存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