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西良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追求和进步的过程,交一个知心朋友才会让你生活充实和愉悦。时光如梭,一晃和《滕州日报》交往了三十个年头,从一篇篇新闻稿到一篇篇文学作品,伴随着报纸的成长,我们共同走过了三十个年头,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总是有很多感触和怀想。
从《滕州通讯》到《滕州日报》,一步一个脚印,记录了滕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变化,更是记录了这个城市不断增大拉长长高的历史。我们也从洋溢着青葱梦想的青年,实现了向中年老年的过渡,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
记得《滕州日报》创刊时,第一期报纸就刊发了我一篇新闻一篇通讯稿。在乡镇基层工作,特别是一直干文秘宣传工作,和报社等新闻单位始终保持紧密良好的关系,报纸是平台,更是传播机器,把一个单位的声音传播出去,更是责任和担当。
《滕州日报》是本区域的新闻载体,长期的新闻通讯写作,和媒体人都成为了朋友。报纸需要鲜活有质量的稿件,记者更需到一线发现挖掘材料,认真推敲,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我原来一直从事通讯报道工作,借助地方报纸,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视野,不断开拓发稿的层次和范围,从地方小报,逐渐向省报国家报刊攀登,提高了自己写作水平,曾数次被评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文字水平和新闻视野,把本地好经验好做法、优秀人物和事件推向全省全国。
长期的积累和学习,我又重新拾起了青年时代追求和痴迷的文学事业,首先在《滕州日报》副刊发表,利用这块园地提升写作水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不断揣摩和推敲中向外扩展提高。
同时在编辑的编稿中,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方向。胸有韬略谈笑风生的渠志冰,文学功底深厚的美女作家陈融,贤淑文雅睿智的陈倩,这些编辑朋友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建议,经常和他们交流,提高了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更坚定了实现自己文学梦想的决心和力量,实现了痴迷文学当作家的梦想。渠志冰先生英年早逝,作为滕州文化界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连夜写了《志未酬,冰已消》,感叹英年早逝的挚友,悼念胸怀坦荡的志冰先生。
搞文学是一个苦行僧般的修行过程,要坚持不懈和不断感悟、觉醒和提升,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我采写的《话说荆河》《话说古滕八景》《莲青山》《明清时期的古滕八大家》等历史文化散文,都是在《滕州日报》首先刊发,坚定了我对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趣和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更坚定了我走好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信心。这几年我先后出版了《沉香》《眷恋》《滕州国家森林公园探秘》《善人善行》等多部散文选集和文化读本,这都与《滕州日报》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和朋友同行更能克服困难和坚持。在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道路上,滕州可以说人才济济。报纸副刊《荆泉》这块园地,让滕州一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笔杆子,爱上了文学创作,如司民、段修桂、张玉川、俞廷茂等老师成为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当年驰骋枣庄、滕州新闻界的新闻宣传干部、老通讯员,如赵公林、张建国、孙井泉、周福泉、秦家安、侯贺奎、黄兆来等十几名同行,现在都成为知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这都与《滕州日报》这个载体和平台密不可分。
我现在虽然退休赋闲,但由于和报纸的交往,养成了不写文章睡不着的习惯,每天看看报纸,浏览一下题目,看看哪个记者作者文章写得好,题目新颖,哪篇文章内容充实文笔精炼,已成为生活中像品茶看电视一样的一个固定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