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荆泉”,爱你到永远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2-28  浏览量:  栏目:《滕州日报》创刊30周年

作者:杨祚合


提起《滕州日报》,不能不说“荆泉”副刊。与家乡的这份报纸结缘,我就是从“荆泉”副刊开始的。


记得第一次投稿是1995年12月中旬,那时《滕州日报》创刊近一年了。对家乡这份报纸我情有独钟,每期必读,尤其爱看副刊上短小精悍的诗文,读后常常为美文击掌喝彩。也萌生过向副刊投稿之意,但迟迟没有动手,生怕自己粗浅的文字难登大雅之堂。虽曾在一些报刊登过几篇“豆腐块”,但对上家乡的报纸还是挺缺乏自信的。经过多日的彷徨,终于下决心写篇投石问路。在一篇回忆老师往事的习作中选出部分内容,反复推敲修改,用方格稿纸抄写好,署了个笔名,装入信封贴好邮票投向了《滕州日报》。


不几天,邮递员向我所在的学校送报纸,并打听学校有没有姓卓的老师,说《滕州日报》上有卓何的文章。我接过报纸一翻,果然有一篇《油印课本》,正是自己的那篇投稿,并向他说明署的是笔名,本人并不姓卓。那邮递员连连说不简单,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办公室我将那份报纸又看了几遍,暗暗高兴。记得那期报纸是12月30日周末版,副刊还专门在题目前加了个《往事如烟》的小标题,编辑是鞠忠武老师。文章的后边还注明,作者单位:鲍沟镇西宁小学。怪不得那个邮递员打听姓卓的老师。


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刊登在《滕州日报》副刊上,从此,与“荆泉”结下不解之缘。


又过了一段时间,收到了稿费,大概是七八元吧,钱不多却感到非常有意义。后来《油印课本》这篇小文参加了1996年《山东教育》杂志社举办的“难忘老师,难忘母校”的征文大赛,居然获得了佳作奖(只设佳作奖)。那次征文获奖的只有五六十名,我为此感到十分幸运。这应感谢“荆泉”副刊的编辑老师,感谢《滕州日报》的推出,才使我有信心参加大刊的征文比赛。


有了第一次,我投稿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断断续续投了不少,由于水平所限,采用的不多。1996年副刊上又发过一篇散文《白头无悔》,是渠志冰老师编辑的。我与以上二位编辑老师从未谋面,他们能认真负责修改我的习作,费神费力推出,其奉献精神真令人感动。


后来几年,报社改收电子稿,不收纸质稿了。由于本人条件有限加之工作繁忙,投稿之事就暂时放之一旁。但对《滕州日报》关注并没减少,还是每期必读,尤其是“荆泉”副刊的文章,依然是一个忠实老读者。


十几年后,退休有闲,并用上了智能手机。孙子为我设置了邮箱手写功能,这才重拾爱好又舞文弄墨起来。读书之余,常凑些文字自娱自乐,有时投往公共平台,稍满意的再投向报纸副刊。2019年,我写下了不少歌颂祖国的诗歌,有的在网络平台发表,有的在《老干部之家》杂志社举办的诗词大赛中获奖。心想,多年没向“荆泉”投稿了,抱着试试的想法,就选了一首习作,投向“荆泉”邮箱,没想到9月18日竟采用了。《七十年一首歌》,又上了家乡报纸的副刊。这是我的又一个第一次,用邮箱写稿投稿。使用邮箱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我庆幸又跟上了时代步伐。同时也感谢副刊编辑陈倩老师的热情鼓励,使我与“荆泉”再续前缘。


近几年,我与“荆泉”久别重逢“恩爱”倍加,投稿多了,采用也多了。我偏爱“晚晴”“文史”栏目,每期文章总是读了再读,爱不释手。“荆泉”副刊亦师亦友,总给我诸多教益和愉悦。


感谢“荆泉”,感谢《滕州日报》几十年的陪伴。与你有缘,一生情未了,爱你到永远……


编辑: 杨祚合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