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银
夏去秋来,冬去春至。转眼间,《滕州日报》已创刊三十周年了。作为《滕州日报》的忠实读者,我对《滕州日报》的感情,不但剪不断,而且爱已深,情亦真。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岗头镇读初中的时候,一张全新的报纸——《滕州日报》进入我的眼帘。当我手捧这张四开四版的报纸,读到短小精悍的本镇新闻时,心情激动不已。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本土的新闻、不土的题材,让我这个不足十三岁的初中生,迷上了《滕州日报》。
1995年冬天,是我第一次跨入滕州日报社大门,接待我的是渠志冰老师,他鼓励我认真学习,并送我《滕州日报》若干。
后来我外出济宁、济南、北京求学,随身带的行李除煎饼、被子外,最多的就是《滕州日报》。
2009年春,滕州盖村三槐文化研究会,入驻位于西门里街的王家祠堂后,我与《滕州日报》的距离更近了。《盖村与盖村王氏》《发生在盖村的红色故事》等文史类、纪实类稿件也发表在《滕州日报》的重要位置。通过发表文章,我认识了连士纲老师、鞠忠武老师及胡娜、张莉萍等。他们鼓励我多写本土文章、多写身边的事。
后来,《微山湖的传说》《洪绪村的来历》《郁郎国传奇》等文章发表后,被各级媒体进行转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12年,是我第二次走进滕州日报社的大门。当我亲身经历《滕州日报》从采访到编辑到印刷,最后发行到读者手中的全过程时,才真正体会到办报人的艰辛与办报者的不易。很多年轻的记者、编辑为了赶稿,顾不上吃饭,有的加班到后半夜才回家。报社印刷厂的工人更是长年上夜班。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第二天天不亮,勤劳的《滕州日报》发行人员,在邱桂兰老师的领导下就齐聚在一摞摞《滕州日报》面前,整理好报纸后,他们就奔赴滕州的大街小巷,穿越在莲青山下,行走在微山湖畔,使党的声音最快地传播下去。《我与〈滕州日报〉读者零距离》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由《枣庄日报》主办的新闻类研究刊物《新闻绿洲》上。
近几年来,《滕州日报》的采编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副刊上刊发的文章,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发表在《滕州日报》副刊上的《滕县先贤与中国近代第一城》这篇文章,不但被江苏南通市委机关报《南通日报》转载,《枣庄晚报》更是整版进行宣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三十年来,在滕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滕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滕州日报》也完整、准确地记录了这三十年的变化。在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滕州日报》在宣传滕州发展,报道善城变化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也将继续做《滕州日报》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