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想起当年盖土房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7-26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玉川


我老家邻居的三间早就无人居住的土房因年代久远,经风吹雨淋水浸,而导致屋塌墙倒。曾经住过多少代人的这座老屋,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眼前,只剩下堆堆黄土和破砖烂瓦,还有那对石头门枕和旧香台子无声无息孤零零地处在原地一动不动。触景而生情,此刻的我心中无限感慨油然而生。


多少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就长期生活在这广阔的黄土地上,吃的是从黄土中挥汗刨出的食儿,住的是用黄土亲手盖起的草房,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负重忍辱,于艰难困苦之中熬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就是这样的土房子,曾凝聚了老一辈人多少辛勤的血汗?又经历了多少场时代的风风雨雨?就是这样的土房子,曾容纳了多少代人口口相传光阴里的故事?还装载了多少代人酸甜苦辣的深刻记忆?


在无限的感慨之余,当年父亲带领我们全家人建土屋盖草房的情景,仿佛电影般一幕一幕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1969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父亲请了一班人,开始动工盖土屋。按照工序,必须首先安好门框,门框上还必须贴上一副崭新的对联。我清楚地记得父亲选的对联上联是“刘伯温对说安门”,下联是“诸葛亮择定今日”,横批为“安门大吉”。看,盖间小土屋,竟然还请来两位高人亲自挑吉日选良辰,可见当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盖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尤其在盖屋上梁时那场面更是热闹。只见父亲在现场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鲜红的上梁贴上一挥而就,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梁逢黄道”“立柱遇紫微”。没等墨迹干透,就有人把这两张“上梁贴”用热浆糊绕榆木横梁的两头作盘龙状贴上,据说这里可大有讲头。


紧接着,父亲又把两条活乌鱼用一根红线绳牢牢地拴住,递给负责稳梁的工匠,让其把两条鱼搭在屋的横梁之上。此时,又有人双手托着一个托盘,托盘上铺上红纸,红纸上放着六盒红皮的(如两角多钱一盒的红波烟,那时民间还算高档的香烟)还有两包糖块,从烟糖的数量上,完全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的“六六大顺”“两全其美”之深刻含义。端托盘的人恭而敬之地把烟与糖一并递给了上边的工匠。与此同时,又有人点燃了一挂鞭炮,在阵阵鞭炮声中,只见一位木匠对准梁头上拴鱼的红线绳儿用斧一剁,瞬间两条乌鱼掉在了地上,活蹦乱跳,摇头摆尾。此时,在现场的人们耳边听到是噼噼啪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眼里看到的是屋框内弥漫的烟雾及崩满地的火鞭碎皮,鼻孔钻入一股股浓烈呛人的火药味,全场人吸着喜烟吃着喜糖,个个笑逐颜开,喜气洋洋,欢声飞扬……


热闹之后,参加盖屋的工匠及乡邻们都一一进入了角色,木工师傅手摇墨斗,扯线挂线,稳梁上椽,锯凿斧锛,轮流使唤;泥水匠人瓦刀紧握,摊泥抹灰,垒坯跑砖,砌墙杠山。有句老话说:“泥水匠上了墙,下工着了忙。”看吧,整个盖屋的工地上,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齐心协力盖土房。上面的只要一声呼,下边的立刻百声应。和泥的和泥,上锨的上锨,搬坯的搬坯,递砖的递砖,各司其职,尽显其能。都干得有条不紊,忙得不可开交。


我家大兴土木盖房,也惊动了四邻街坊,他们无不投来热情关注的目光。乡亲们只要一见到我父亲为盖屋而东奔西忙的身影,就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异口同声地说道:“都是乡里乡亲,帮忙只管喊一声,乡亲近邻谁不用人?”乡亲们嘴上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只要你张嘴,就一定会满口答应,毫不迟疑,即使家中有私事,也是先邻后己。


让人感动的是:当时不管是本家户族,还是独门外姓,谁家只要盖屋,只要是前来借东西,总是那句话:“拣有的,只管借!”众乡邻不光借东西慷慨大方,帮人出力更是不在话下毫不吝惜。更令人难忘的是:乡邻们不光前来白帮忙,而且还都不空手,到盖屋那天,都会不约而同,前来送下场(方言,特指给盖屋的人家送贺礼。场,念轻声。也叫“舍浆”。舍,念4声,取“谢匠”之意)。这家送来一瓶酒,那家送来酒一瓶。一瓶辣酒装三斤,均用大号琉璃瓶。那都是地瓜干换的酒,一斤只值八角钱,虽然看似礼太轻,可是人意比山重!


崭新的土屋终于盖成,就在完工这一天,母亲笑逐颜开,父亲喜上眉梢,乡邻们纷纷来贺。父亲深知当地风俗,在竣工这天,必须打一个“完工叫”(方言,意思是设宴招待)。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工匠们从脚手架上下来,大家把脚手架拆卸完毕,收拾好盖屋的用具,洗罢手,擦完脸,点上灯,二十多人都集中在崭新的屋里(这叫“贺新屋”),团团坐在案板桌周围,一般七人一桌,瓦工木匠当门首坐,帮忙的邻居于一旁陪坐,点烟倒酒又端茶,服务热情又周到。这时,请的厨师早已把凉菜准备好,无非是炝大青豆掺花生仁,豆腐干子鸡蛋皮儿之类。上完凉菜上热菜,一鸡二鱼三丸子,热菜不过十大样,自家养的笨鸡成佳肴,上过梁的乌鱼变大菜,最后的美味是猪肉,美其名曰“吃大席”。八角钱一斤的地瓜干酒管个够,喝不尽兴不罢休。家常菜,可劲吃,咸乎辣乎香乎乎。大馍馍,白煎饼,农家饭食填饱肚。父亲唯恐招待不周,还热情前去敬酒劝饭,说不完的客气话,表不尽的感激情。


新屋大功告成,父亲这才露出了满脸的笑容。我这才发现,父亲的头发胡须已变白,满口的牙齿都掉净,脸上皱纹又多了好几道,腰身弯成一张弓,父亲为盖屋真是付出了千辛万苦操碎了心,犯尽了大难受尽了穷。


看着新建成的土屋,我深深体会到了那个年代,乡亲们是多么质朴善良、勤劳聪明,是那么纯洁无私、直爽热情。他们胸怀美丽坦荡宽广,他们忠厚老实待人真诚。他们真让人可亲又可敬!


我真眷恋当年的土屋,真怀念那时的亲邻,真难忘过去那浓浓的乡情,更热爱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辑: 张玉川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