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绍义
焦裕禄,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到,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是的,兰考人民从来没有忘记焦裕禄,一直以焦裕禄为榜样,时刻在怀念着他们的“焦书记”。
在焦裕禄纪念馆(兰考县展览馆),一座高大的焦裕禄雕像屹立在广场中央。焦裕禄目光如炬,凝望前方,深情地注视着兰考大地和他深爱着的兰考人民,那破旧的毛衣、挽起的裤腿、沾满泥巴的双脚,顿时让人想起当年他和兰考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种泡桐、除“三害”的情景。
临危受命——发誓改变兰考面貌
1962年冬,正是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为严重的时候,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这个关键时刻,组织上决定派焦裕禄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原本可以不去兰考这个艰苦的地方,因为那时他已经知道自己患了肝病,经常疼痛难忍,但是他向组织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毅然接受了这副重担。临上任前,组织上给焦裕禄讲:“兰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焦裕禄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最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在兰考,焦裕禄不仅要与“三害”作斗争,还要与病魔作斗争。1964年,焦裕禄被医生确诊为肝癌晚期,大大小小的肿瘤充满了整个腹腔。每当剧痛难忍时,他就用钢笔、茶缸盖、鸡毛掸子等顶着肝部,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就这样,焦裕禄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带领兰考干部群众,战风沙,斗盐碱,降水魔,最终“三害”消失,农业恢复,兰考人民走出了黑暗。
如今的兰考,早已是泡桐成林、绿色成海,沙丘不见了踪影,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而且旱能浇,涝能排,粮食连年丰收,群众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焦书记,您当年绘制的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
牛棚问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复原了一个焦裕禄在牛棚里和老农谈心、向群众请教如何治理“三害”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是焦裕禄在兰考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缩影。调查研究,一直是焦裕禄工作的法宝之一。
上任第一天,焦裕禄就带人下乡了解情况。焦裕禄调研不是坐在车里走马观花看一看,而是来到农民家的草屋里,来到饲养牲口的牛棚里,来到群众劳作的田边地头,向群众了解情况,寻找消除“三害”之策。他要求干部下乡要深入“饭场”和农民一块吃饭,他说:“吃饭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和群众交流,了解实际情况,便于开展工作。”
人们都有一个常识:刮风下雨要往家里跑。焦裕禄却恰恰相反,每次大风刮起,焦裕禄就往外跑,他说:“这正是我们调查研究的好机会!”每次下大雨,他也要往外跑,而且还要顺着洪水跑,去摸清洪水流向,找到治理洪水的办法。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跑遍兰考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跋涉数千里,查清了全县的风口、沙丘和大小河流。通过调研,焦裕禄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弄清了“三害”肆虐的规律,制定出发展生产、战胜灾害的规划,为兰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心系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焦裕禄在兰考期间只留下了4张照片,其中3张还是别人给他偷拍的,因为,他要求镜头要多对准群众,多给群众拍些照片。
在医院,县上的人来看他,他总是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临终前,焦裕禄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与世长辞,年仅42岁。逝世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噩耗传来,兰考万人空巷,挥泪送别“我们的好书记”。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此,焦裕禄的名字从兰考走向全国,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全体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斯人已逝,血脉相承。多年以来,吴金印、孔繁森、廖俊波、黄文秀、张桂梅……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沿着焦裕禄的足迹,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不就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最好传承吗?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仅仅475天,但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用行动和生命为我们树起了一座耀眼的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焦裕禄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