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善文化研究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9-22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李广星


何为“善”?《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汉字源流字典》等字典都有详略不同解释。


“善”的字形,金文、篆文不同。看构造,“善”是会意字,金文用羊表示,意为美味;有的加“誩”表示语义,是连连称美之意。篆文整齐化,或简化为一“言”。隶书变后楷书写作“譱”,异体简化为“善”。今规范汉字用“善”。“善”的演变,其本义: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是吉祥美好。如心善,善策,善良,尽善尽美。“善”的引申义较多,用作名词,指“美好的行为、品质”: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又指“善人、善行”:如善有善报。用作动词,指“使之变美好”: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善其身。进而引申为“善于,擅长”:如多谋善断,循循善诱。又引申为“容易,好(hào)”:如庆氏之马善惊,多愁善感。用作意动,表示“认为好,喜欢”:如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用作形容词,表示“友好”:如齐楚之交善。又指“熟悉”:如这人好生面善。用作应对之词,表示“同意”:如太祖曰:善。乃南征。用作副词,指“好好地”:如善自保重。


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善”字的使用较为频繁,如《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 《左传·襄公三十年》:“善人国之主也。”《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自古就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善名言。“善”以“仁爱”为原点,展开施政的路向,最终指向“仁政”与“善政”;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民为贵”的人文情怀。


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大同小异。善不仅有好、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认为:“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他的善,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他还认为:美就是善;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


佛教认为,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只有消灭了一切欲望,才能消除苦因,断绝苦果,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生的涅盘境界。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也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善行。善法种类繁多,但最基本的是“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


道教信奉“天道循环,善恶承负”。意思是说祖先积德行善,将可荫及子孙;如若犯过作恶,则后人将蒙受灾殃。“承负”说特别强调现世现报,所谓“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人的善恶报应。所以人人应当行善积德。


无论佛教或道教有多少差异,他们都认为,生命是有轮回的,人的一生善恶,决定他死后或升天堂,或下地狱。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的修身治国之道和伦理纲常、忠孝恕仁结合,宣扬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原理,扬善惩恶,慎终追远,知恩报本,以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文明。


哲学家认为,善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有利于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特殊性质和能力。善存在于具体事物和主体之中,存在于运动、行为和变化之中。


亚圣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并且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的实际含义是说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如他鼓励滕文公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认为善国。”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因为国小而自卑,只要努力施行仁政,小国也能成为善国。滕文公按照孟子的思想治国,终于使“滕小国”成为了“善国”。实践证明了孟子的观点正确。孟子的“性善”说,后来被编入启蒙教材《三字经》,开篇即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妇孺皆知。


我们认为,善是人生之本,善是幸福之根。善良是与生俱来的。善是美丽的,是纯净的。善是人性的鲜花,骨髓和血液是它的养料。善行就是怀仁爱之心,行善积德,体现社会价值,做负责任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切实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时时以人为本,处处以人为善。善是高尚人格的标志。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类文明共同推崇的高尚情操。


善是长生之道,善是生命之金。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播种善良,才能收藏希望。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托尔斯泰说:“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这是善良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所提倡和弘扬的。


善是和谐之源,善是惠人之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行善积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华夏大地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是全人类的主流意识和最美好的价值取向。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善文化的生命力定然会与时俱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旺盛。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善行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善是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让善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


山东省滕州市古为善国之地,也是善文化的发源地,善文化在滕州有着深厚的根基。滕州市委、市政府及姜屯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善文化研究,专门成立了滕州善国文化研究会,深入研究善文化,展示善文化,弘扬善文化。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大力研究和弘扬,有利于滕州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滕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滕州市的知名度,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 李广星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