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张善存
近日,网上发起了一次关于“存钱与消费”的问卷调查,在2035份有效问卷中,存款10万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7成。可见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太多存款。由此引发“为何父辈能存到钱,而年轻人不能”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议论四起。
对比一下便不难找到答案:两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不同,由此导致了消费行为和花钱习惯不同,“为未来存点钱”的生活理念已大大有别,结果自不难预料。比方说,父辈挣10元钱,一般会想着并努力存6元,甚至更多;年轻一代,挣20元钱,一般要花20元,时有超支,哪里还存得住钱?虽然整个中国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远非上世纪能望其项背,比之父辈,年轻一代挣钱多、来钱快,存钱却远不如自己父辈,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年轻人存不住钱,与当今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父辈大多生活在农村,谁家都有几亩地,家家种粮食、蔬菜、水果,可以散养鸡鸭鹅牛羊猪鱼,只要勤劳肯干,而非好逸恶劳,吃饭自给自足没大问题,村居为主,花销有限。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买了房,每天睁开眼就得花钱,房贷车贷,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不花钱是不可能的。尤其3年疫情过后,全球经济下滑,工资比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需要开支消费的地方有增无减,存钱难自不待言。其实,父辈小时家里也没多少钱,能赚钱的路子很有限,大部分不过靠种地卖粮换几个零花钱,但也由此养成了低消费、勤俭持家的习惯,有道是“会过不如懒赶集”。节俭会过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进了城也不轻易下馆子。而年轻一代,动辄请客聚餐,即便AA制,也都尽显大方不失面子,哪个月不出去撮几顿,生活便觉得没滋味。这还只是吃的方面,其他住用行玩,哪样不都超过父辈?
父辈们花钱是一分一角一元的毛票,看得见摸得着攥得住,而年轻一代花钱都改用支付宝花呗微信支付刷卡等方式了,想买什么随手就付,基本跟着感觉走。尽管每天都在花钱,但买东西并没什么概念,看不见摸不着,钱不过是数目的增减。比起父母,他们对钱的概念已淡漠太多。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之下,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比如很多孩子都有个存钱罐,可惜有始无终者多,坚持下来的少,若能一直存下去,肯定大有裨益。所以养成存钱意识很重要,最好在你有了第一份稳定收入之日就开始存起来,存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养成月月存点钱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花销自然会节俭,至少那种大手大脚不计后果的花钱习惯会大大改变。
观念决定行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尤为重要。当花则花,不当则免,拒绝盲目消费,不要冲动购物,更要注意避开商家布设的消费陷阱,不贪小便宜。比方平常逛街,看到想买的东西,不要立刻付钱,思考一下“是否真的需要”,再来决定最终是否购买。因为很多东西,买了不为多,不买并不少,家里很多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物品,最终还不都在某个时机进了垃圾桶。
不妨学会记账,做到收支有数。这样可以对自己的每笔支出清楚明了,从而做出下个月的消费调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其实这也是一种理财,有道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理财,存款何来?要言之,父辈能存住钱的原因,不过“勤俭”二字,而且一辈子常常精打细算,有强烈的储蓄意识,知道长期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尽管他们工资水平不高,多少都能存下一笔。年轻一代既没了这种意识,也没养成存款习惯,自然存不住钱。
钱,固然不是节俭而来的,像父辈们那样赚钱艰辛,巴不得一分钱分两半来花,对人对己未免苛吝,今天已大可不必,因为时代与社会不断进步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摆脱贫穷和生活困境,尤其是当我们进入全面小康时代,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不妨大大方方花钱,踏踏实实消费,只要不铺张浪费,但若挣一个花两个,寅粮卯吃,受西方享乐主义消费思潮误导,那不仅存不下钱,反而会为钱受累,让本该有富余的生活陷入还债的泥淖,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古人曾总结历史教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持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存钱,表面看是一个家庭的生活问题,殊不知背后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盛衰成败,岂可忽忽?
勤俭持家,不仅为存钱至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之策。新时代的年轻一辈,理应传承这优良传统,赓续我中华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