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闲茶絮语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1-02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高连华


闲暇时候,泡壶清茶,哼几句唐诗:“闲来松间坐,看煮枝上雪,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那心境之惬,独意会耳。回想孩童时代吃喝都是一体化,学生时代开水相伴十余年,工作后为了提神与人际,自饮、对聊、群品,倍觉与茶相见恨晚了。


茶水讲究味道,而味道又以水质为首要。从前喝水靠挖井,市区的井水碱大难喝,城南的河水清澈甘甜,但距城二三里路属于“远水”,故肩挑车拉卖河水和支起茶炉卖开水成了时髦生意。河水虽不能与后来的自来水、矿泉水、山泉水媲美,但那时喝上用河水泡的茶甚有“幸福得很”的感觉。


当年老家北头有户茶炉,炉灶上7把锡壶一字排开,卖茶老人终日推拉风箱,添炭冲水,水缸常常库存告急,后与能“保障供给”的黑老李结成供水搭档,生意红火起来。


母亲记得,解放前夕占据我街的蒋军逃跑前,有一天,茶炉老人到我家东屋找到居住的“排长”告状:说半月前有个“穿军装的”借去一把锡壶未还,断定偷偷卖了。“排长”遂从屋里拿条扁担,老人见状撒腿就跑,被他一把拉住说:“老乡莫误会哟!当兵的偷壶,当官的打人,咱还叫‘国军’?明晨全排集合,我让你指认偷壶者,让扁担当场给你把壶‘变现’。”第二天老人来了,一看气氛心软了,老人说:“你们都穿得一样、长得一样,我认不出来。”排长说:“你认不出来,我咋查出来?”理直气壮地结了案。老人私下说:“别说偷我的是锡壶,就是银壶,我也不能要了。我不能一把壶要人半条命。”邻居听了有说老人心善的,有说老人混蛋的,有说排长“果断”的。 


被收留的流浪汉黑老李每天给茶炉送水8桶,挣钱8角,他很满足“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但后来听闻要安装自来水的消息,他先忧后怕病了一场,病愈后挑不动两大桶水了。街长介绍他给煤厂“看大门”,他又感恩又诧异:“常见好事变坏事,坏事怎么还能变成好事呢?”


因为全国解放,黑老李常常发现没有见过的新景象:五十年代,保温瓶出现使想喝热茶不犯难;六十年代,自来水安装清清泉水上锅沿;七十年代,计划经济穷则思变;八十年代,一夜春风花千树流光溢彩霞满天!


茶,好像使命特殊身手不凡,客人来了要沏茶,大小聚会先喝茶,甚至千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它竟位列其一!


有副古联也能证明茶的地位非同凡响:“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对茶的推崇可谓惊心动魄。


我怀疑这是种茶人的心思。茶叶,不就是一片小树叶、一种普通植物吗?它的奥妙神秘使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后来一扒人家的老底,咱傻眼了。


茶叶有来头。早在原始时期神农氏就发现了它的价值——药用,汉代第一部药学名著《神农本草经》里有它的户籍,三千年前引起人们关注栽培,两千年前有了市场集散地,在海陆两大丝绸之路上,在与世界呈鼎足之势的印度奶茶、非洲肯尼亚红茶角逐中,我国绿茶位居于出口国老大!


唐代出了茶圣陆羽和其专著《茶经》,这是中国茶叶史上的里程碑。陆羽嗜茶、懂茶、栽茶、营茶,不仅其研究成果形成理论,还把人生哲理融入茶艺茶学中,这在世界茶文化史上又是一道划时代标志!


在经济发展的宋代,茶文化走向鼎盛。茶具的讲究带动了陶瓷业发展,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现身于宋。茶的形态于元明时期由团而砖而饼而散优化至今。到了清代,绿黄红青白黑六大茶叶品种齐备,我国成了全世界茶类最丰富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无论试验种植、科研机构、专家队伍和基层技术力量大大加强,出版学术刊物《茶叶导报》,制定“高产、优质、机械化”长远规划,成立总公司、集团股份公司等。中国茶业在新时期现代化道路上高歌猛进,连创种植面积、优质高产、出口创收三个“世界第一”……


知道了这简单几条我瞠目结舌。原来认为茶叶只不过防止打盹,能交个朋友,不料人家资格老资历长,不仅能富国安邦,还有文化外交经世之才,我真成了井中之蛙的主角了。


再看当今的茶叶世界也是今非昔比了。


回想改革之初,我校同事王老师曾说过他的胶东老乡嗜茶趣事。那时茶少价低,平时喝十几元的茶叶就算“不错”了,有一次他老乡逛街偶遇标价百元的特级龙井,使他下了宁肯步行上班,也要用买自行车的钱买了一斤好茶“过瘾”的决心,如此破费,曾引起同仁笑谈,因为他喝茶等于“喝”了一辆自行车。


我去熟人茶叶店曾谈起这个“喝自行车”的故事,经理小杨笑着说:“自行车换斤好茶,只能是从前,今年得用电动车换喽。”“将来莫非还要用摩托车、小汽车换吗?”“要看经济发展喽,真能到那时,我们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更高啦!”


物价涨,工资涨,茶叶也贵了。但茶贵,喝茶送茶的人未减反而多了,报刊网络上赋诗铺文论茶的感言也多了!


有人说“人生就是三道茶,一苦二甜三次淡”,这不是对人生“苦斗、收获、彻悟”三部曲的形象诠释吗?


有人说茶叶如人生也是一次远旅。远旅须要平稳平安,但不能平庸平淡!茶叶无长途跋涉之劳,却有咬定青山之志,寒来暑往、採蒸炒炼、积财成宝、异香馥郁,它怎能不知音万千呢?


百年前,林语堂有句老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如果今天老先生健在,面对亮丽的茶舍、茶馆、茶楼,繁忙热闹的超市、商场、茶园以及多姿多彩的国家,他将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国人的心声呢? 


编辑: 高连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