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融媒 闫沛 图/文
因谐音“福禄”,葫芦文化一直深受国人喜爱。播下几粒种子,架上结出的可能是“十二生肖”或各式各样的“花瓶”,表演这场“种植魔术”的就是朱鹏。他以范制葫芦技艺而闻名,并成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与葫芦从小结缘
走进朱鹏的工作室,浓厚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各式各样造型精美的葫芦,将非物质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时间的考验,焕发出勃勃生机。葫芦摆件、葫芦手链……小小的工作室在众多精美工艺品的映衬下,变得熠熠生辉,在艺术的“殿堂”内奏响美妙乐章。
1982年出生的朱鹏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范制葫芦技艺后,他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着迷,并决心将其传承下去。
范制葫芦,又叫模具葫芦,是将幼小的葫芦,放入模具中生长,随着葫芦在模具中长大,逐渐填实里面的空间,待葫芦成熟后取出,葫芦就依照预设成形。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范制葫芦工艺品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为精湛的葫芦工艺作品,技法不仅仅涉及烙画、押画、范制及漆画等工艺,而且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工艺生产难以比拟的。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朱鹏意识到范制葫芦技艺的重要性,并决心将其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和研究,在范制葫芦技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此,朱鹏在总结自己多年种植范制葫芦的经验基础上,经过反复琢磨和研究,设计制作出多款不同形状和图案的模具。其中,他创新设计模具,可以使图案花纹“印”在葫芦表面,像浮雕一般,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葫芦范制技艺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底蕴,如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经济价值等,是其他工业制作取代不了的技艺。”朱鹏说。在他的精心制作下,葫芦大小不一,小葫芦可做各种饰品、挂件等;大葫芦适合定制化,如做钟、灯罩等,上面可以手工绘制各种图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一开始觉得好玩,再到现在把葫芦当成一生事业,朱鹏不断钻研和创新葫芦与各项工艺的嫁接。朱鹏认为非遗要想“活下去”并且“活起来”,一定要与市场结合,只有制作出更“潮”更精美的非遗产品,才能更好地走向市场。
愿做葫芦文化的推广者
作为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朱鹏深知责任重大,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更多人普及范制葫芦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其中。朱鹏的这间工作室还成了艺术传习所,面向为立志学习葫芦文化技艺的学员提供技术传习。
历经20余年的艺术磨练,朱鹏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匠人,多项省、市级荣誉接踵而来。他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葫芦烙画培训,带领越来越多的人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传承非遗文化精神。不仅是朱鹏,在我市多名手工匠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光是对技艺的传承,还有一颗匠心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