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桂革
三
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美味。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中国,在滕州,不同场合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会有不同的美味相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过年是生活中一件大事,从年头开始,我们便开始眼巴眼望地盼着赶紧过年,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收压岁钱、吃美味佳肴,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记忆中不可少的元素。
在我们中国,每逢新春佳节到来,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会运用一切手段回家过年,火车、飞机、轮船、甚至开摩托车、步行也要回家团圆,这几乎成了国人不变的信仰。
跨进腊月门,人们就开始感觉到那份年味了,大街小巷都是喜气洋洋的氛围。从年二十三就开始赶集,去购置各类的物品。到了除夕,你听,几乎家家户户叮叮当当地开始准备年夜饭了。青菜放入菜盆中冲洗,生肉入锅翻炒,砧板上“梆梆梆”的切菜声传遍小区的楼道。这时候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厨师,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
儿时期盼过年,盼的是假期、新衣、火鞭、年夜饭、压岁钱、热闹的街景。现在的理由只有一个:团圆。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都不重要了,此时在滕州人心里,没有什么是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逢喜设宴的传统文化。逢喜有宴,滕州人管这叫办场。无论是“娶妻嫁女”“喜添宝贝”“学业高就”还是“生日祝福”“接福祝寿”,都会设席宴请宾客,就是通过一场宴会来表达庆贺与祝福。于是,每逢有喜事,总会有人鼓动说,“弄个场吧,咱们贺贺!”滕州人的幸福事,其实大都是在欢闹的宴会中达到高潮的。酒店大门口高大的彩虹门显示着隆重热烈的喜庆氛围。有时逢到重要的节日,同时会有十几道彩虹门出现,阵势非常大。有的酒店为了让新人们举行隆重热烈的婚礼,还专门把典礼现场进行了舞台化的设计制作。
许多时候,“喜”宴其实是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就是通过喜宴来展示我们生活中的各类典礼内容与文化风俗。同时,一个喜宴的席面,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语言符号,把最诚心的祝福体现在菜品上,在滕州的喜宴席上,常常是这三个菜必不可少(有人戏称为一鸡二鱼三丸子):
黄焖全鸡。喜宴必有,这是第一道主菜,象征吉祥如意,鸡一定要完整,象征着万事齐全。而且,鸡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并可以喝富有营养,滋补养身的鸡汤。
糖醋鲤鱼。制作时要鱼尾翘起,色如琥珀,外焦里嫩,具有香酥、酸、甜、咸的独特风味。象征着年年有余,富裕与富足。
还有四喜丸子,象征着人生大喜,丰盛周全。
宴席上,现在有时还会伴有在蛋糕店定制的一盒写有“龙凤呈祥”“金榜题名”“寿比南山”等字样的蛋糕和各类小点心,目的就是来突出和点化宴席的主题。每一道菜品,每一处细节均体现浓浓的仪式感,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在主食上,要上一盘点上红点的馒头,不仅是喜庆吉祥,还象征着腾飞与发达!
在滕州,吃完喜宴后,主家还要给一个装有喜糖、喜烟、喜果子的喜包。有人笑着说,在街头,只要看到有人提着红包、拿着茶杯、毛巾的,一定是刚喝完喜酒的客人。
其实更多的宴席不再是吃一顿饭,而是那种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观念里面的团结、亲情、友情的代代相承。
墨子老早就说过了:兼相爱、交相利!
四
太阳从龙泉塔上升起,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荆河岸边的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北辛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北辛盖鼎。
这个三足样的土陶是北辛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距今7500年,比大汶口文化早了一千多年。
龙泉学校的王剑峰老师利用泥塑这种传统手工技艺创作复原出了这个体现北辛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作品——北辛盖鼎。这个制作食品的器物,侧面印证了滕州在食品制作上早就下的功夫。
现在还能看到仍在使用陶器盛制食品的,就是滕州人的早餐桌上最主要的代表性的食品之一——白粥。
这种白粥指的是用小米和黄豆共同磨制成水浆烧制的,粥色微黄,又可称米黄粥,其实最正宗的叫法应叫做煳粥,它要有微微的一股煳味在里面,但这种煳味又不能太重。
粥的做法实际上很复杂。要选择优质的大豆和小米作原料,原料要先进行一定时间的浸泡和磨浆,整个过程不能加一点除去大豆和小米以外的其他面粉,而且比例和投放时间要求也很严格。
传统熬粥方法繁杂,费工费时,突出一个“熬”字,这就尤其考验熬粥人对火候的把握与耐心,所以现在会熬好粥的人少了。熬制白粥的锅一定要用大号的铁锅并且在上面要接上一段去了底的土陶缸,铝制的锅或其他材质的锅,是断然烧不出这粥的正宗味道来的。熬好的白粥需要用特制的大粥缸来盛,这种缸是用陶土做成的特型陶罐,口和底都很小,肚子却很大,一缸能装一二百碗。过去滕州街头的早点摊上,盛白粥的缸通常要用麦秸包裹,然后套上白色的布套,既美观又保温。即便是在下雪天,缸里的白粥放上四五个钟头依然是滚烫的。
白粥的味道极其诱人,醇厚细腻,夹杂着浓浓的豆香和米香。滕州人有检验是不是好粥的标准:一碗粥喝完,再看手里的碗,就像刚洗过一样不能沾碗的白粥,在滕州人看来才是真材实料做成的,否则就怀疑你是否加了其他面粉,使了假。
由于粥的原料是大豆和小米,营养自然是极丰富的。大豆富含易被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及维生素、钙、磷、铁等,小米也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没有牛奶的时代,这个常被作为哺育孩子们的辅助营养品。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那些拄着拐棍遛弯的老爷爷或挎着竹篮子赶集的老奶奶们也喜欢聚到集上卖粥的摊点坐坐。多日没见的老哥儿几个,端起粥碗的同时,聊一下村里的大事,聊一下张家长李家短,相当于南方人进了茶馆。
还有,在滕州,粥还常常是青壮年们解酒的“良药”,醉了一夜的酒,早上醒来后,到了粥摊上,几个小青年相互评论着昨天晚上的喝酒战绩,一边说,造业,“拹”大了!一边捧起桌上的粥,美美地喝上两碗,顿觉神清气爽,出点汗,通身舒畅,昨晚的酒意全无。
过去,在早餐的地摊上一般会有两缸汤,除了上述的白粥缸外,还有一缸就是辣汤。
有人查过,胡辣汤起源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是胡辣汤出现在明朝的嘉靖年间,是一位阁老为了讨好皇帝,从一个得道高僧那里拿到了一个配方,据说可以延年益寿。但是滕州人喝的这种汤,与河南的做法完全不同,在汤中烧制的东西不一样。不过现在除了早上喝之外,出现了众多的夜辣汤,成群结队地开办这类店让夜辣汤成了滕州一道风景。
在滕州,还有一种传统的早点汤——糁汤。
它以香味可口、祛风驱寒、开食健胃、营养丰富的特点而为滕州人民所喜爱。糁,之所以好喝,主要是用禽畜肉类、麦仁、葱、盐、面粉等多种精料调制而成的一种肉羹。
有传说,乾隆帝过微山湖,曾短住在湖中小镇南阳,当地官员陪他用餐,皇帝高兴,多喝了几杯,次日腹中不适,官员命人用鸡汤加上小麦仁给他炖了一锅汤,乾隆帝品尝后,感觉非常好喝,而且胃也感觉好多了,于是问,你们给朕喝的是啥?官员赶忙叩头,说感谢皇上赐名,皇上说啥就是啥!于是这种食品就被命名为糁!其实,有意思的是,身为滕州人的墨子,这位老先生早就给这种食品定了名字。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