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忆忙年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2-09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张玉川


迎着漫天飞舞的瑞雪,我们迈进了腊月的门槛,这就意味着华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已进入了倒计时,又到了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六十多年前千家万户喜迎春,男女老少都忙年的热烈情景。


那个时候,只要一过腊月初八,乡邻们只要在街上见了面,第一句问候语一定是:“年忙得怎么样?年货办齐了吗?”主题就是两个字:“忙年”。


时间不等人,飞逝一晃过。忙年是腊月的头等大事,万万不可朝后拖,于是,那些当家管籍的男人女人们无不按当地千年流传下的风俗习惯,再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订整套切实可行的忙年计划,把忙年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力争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全民喜迎春的大剧之幕在华夏大地上徐徐拉开,万家都忙年的重头戏在紧锣密鼓声中上演了。上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莫过于年关大集。人们老早就脚步匆匆地从四面八方涌到集市上,吃的穿的用的都在购买之列,尤其是那敬天敬地敬先人的香烛火纸果供之类。卖年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买年货的问价讲价、相互应答,不绝于耳。动静最大、最能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卖鞭炮的,大挂小挂摆满了摊,个个摊前挤满了人。为招揽生意,卖主还要当场放一挂,“噼里啪啦”声声脆响,有人捂耳朵,有人忙躲闪。


卖材料面的定是少不了。但见其中一位男性卖者,五十左右,头戴黑色棉线帽,右手抓着一盘石拐磨把柄,一圈一圈不停地拐动,左手一把一把抓着花椒大茴送入磨眼中,动作熟练且有节奏,嘴里还哼着韵味十足的广告唱词:“小拐磨,转得快,各位乡邻围上来。家家户户都忙年,别忘捎包材料面儿。俺的材料实在好,花椒大茴少不了,还有丁香和桂皮,大席的味道最地道。路过千万别错过,再不来买没货了!”一阵叫卖之后,果然来了不少人,似乎都闻到了材料面散出的扑鼻浓香,于是,你来一包,他来一包。


在我家,最忙碌、最辛苦的是我母亲。别看她裹着小脚,背有些驼,视力不好,走路不稳,可一入腊月,她就比谁都忙。父亲很少帮忙,因为他得给生产队看场,日夜守护集体财产。且不说母亲经常通宵达旦、千针万线为我们兄弟赶做过年的新衣新鞋,也不说她喂猪喂羊又养兔养鸡养鸭养鹅,就单说她能让我们在大年初一吃上白面饺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喝完腊八粥,我几乎每天都在梦中吃白面饺子。那时候并不像今天,到超市一趟,水饺就能吃上了。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吃饺子可不容易。每到年底,母亲就把一年省下的小麦从小瓦缸里取出来磨成面粉。因为麦子都是在土场晒干的,其中有沙有土有糠,必须先用簸箕簸干净,还得用手掌使劲地搓,由于用力过度,母亲两个手掌心常搓得通红通红。这只是第一步。还要把簸好的小麦一瓢瓢放到装着清水的大瓦盆里进行淘洗,再用笊篱捞出,放在竹筛子里控水。还得用一块干布把每个麦粒搓擦一遍,末了再把麦子摊在擦干净的蓆子上进行晾晒。不等小麦干透,母亲就把麦收起来,她说:“麦子不干不湿才能磨出又细又白的面粉。”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我家的那盘磨就支在院中的西墙根儿,又大又厚,一人几乎推不动。母亲抱着一根磨棍,不停地往前挪动尖尖的小脚,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使劲地推啊推,不知转了多少圈,走了多少路。我分明看见,她爬满皱纹的额头上竟冒出了热汗,要知道那可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看到这情景,刚刚懂事的我和哥哥赶紧帮忙推磨。母亲慈祥地对我们说:“孩子,樱桃好吃树难栽,白面好吃磨难推。推面推面,头遍麸子二遍面,连推三遍才算完。”为了多出点面以备炸丸子之用,母亲还要推上第四遍,其实推出那面就是磨细的小麦麸皮。过了推面这道程序,最后母亲还要用面箩把面箩个三四遍,才算能用。


终于,我们全家在大年初一吃上了水饺。我狼吞虎咽,一连吃了三大碗,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那么好吃。回望腊月年集上的热闹场面,追忆过去母亲为年而忙的感人情景,不由感慨,那就是万户迎春、千家忙大年的一个缩影啊。


编辑: 张玉川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