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读花
旧时的年夜,很静。除了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而这鞭炮声,倒是愈发衬托了年夜的“静”。
天刚黑下来,村庄,就陷入四野的寂静之中。
家家户户,都亮了灯,门楼前、庭院中、堂屋间、内室里,凡是人到的地方,都要把灯亮起来。这是“规矩”,过年,一定要亮亮堂堂的,不允许有黑暗存在。
但人,却是要安静下来,这也是“规矩”,安安静静地过年,才像过日子的人家。
大街上,很少有人行走,行走了一年,这个夜,一定要“守”在家中,全家人聚在一起,才叫团圆年呢。天刚黑,家家都在包水饺,大人们忙着,孩子们就守在一边,小声地嘀咕着。声音一大,大人就会嘱咐一句:“小声说话,别惊动了神灵。”孩子们赶紧缩缩肩,重新合上自己的嘴巴,一副严肃、凝重的样子,好似神灵真的就在身边,一不小心,就会被捉了去。水饺包好了,大人轻声呼一句:“去,放两个炮仗。”这是对着家中的男孩说的,男孩们心领神会,高高兴兴地拿上两个“炮仗”(爆竹),走向庭院。“砰、砰”,两声震响,是一种“宣告”,向全村人宣告:俺家水饺已经包好了。
炮仗响过,复又陷入宁静之中——一种更深的宁静。是长长的等待,一直等到子夜过后,新年到来,燃放鞭炮,礼敬天地。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守岁”,是真正地安安静静地“守”。
这段时间,农家大多会在炕头上放一张饭桌。桌上,放一些瓜子、爆米花、糖果之类的东西,供孩子们零食,顺便也好“堵住”孩子们的嘴。男人们,则围桌而坐,泡一壶茶,慢慢地啜饮;燃一支烟,缓缓地吸着。他们,少言语,意态悠然,常常陷入沉思之中。是在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在借这短暂的宁静,回忆回忆过去,忆忆那些曾经的事情;或者,思考一下未来,想想明年的日子,该怎样去奋发。
生命太过匆忙,人们是需要这样一份沉思的。
孩子们,围桌吃零食。手,不停地剥着;口,不停地嚼着,就是不能大声说话。家中有年老的人,孩子们寂寞,老人实在看不过,或许会悄声地给孩子们讲一些过年的故事。故事,也许已经听过好多遍了;但讲的愿意讲,听的,还是愿意听。这就是“传统”,这就是最传统的文化熏陶。一代代的人,就是这样讲着、听着过来的。很素朴,却很有意蕴,陈年老酿般,熏醉着一世一世的人。
女人,也不闲着,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手,洗了一遍又一遍,以示敬重。她们要散香、燃香。灶神前,庭院中,门楼的角落里,甚至于大街的土堆上,都要插香,燃香。家家户户,都要这样做。所以,很快,村庄中,到处都弥漫了鞭炮的火药味和燃香的味道。这样的味道,使得年夜格外的幽微而深厚,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年的味道”。
多少年后,我都不会忘记这种味道:沉沉的,醇厚得不得了,这是乡村年夜特有的味道。
子夜已过,新年,就真的到来了。最庄重、肃穆的时刻,也到来了。
要祭拜天地,于是,摆祭品、烧纸钱、放鞭炮,叩头祈祷。这一切工作,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孩,都要待在室内,怕他们一不小心,会说出不吉利的话。这个时刻,是一年的结束,更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何等的庄肃啊?静,静,静,还是静。仿佛,只有在静穆中,才能充分体现对神的敬重。
这不是迷信,是淳朴的乡下人,对天地神灵的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一种崇拜。
鞭炮响过之后,就是新的一天,就是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