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善存
随着春节的临近,有关龙的话题也纷至沓来。
在十二生肖中,龙名列第五,不同的是,在古代和现代龙都是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幻的形象,也是唯一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个被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自诞生之日起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距今约七八千年了吧。作为一种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龙其实是多种动物形象的综合体。由民间传说可知,它是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在殷商甲骨文中,“龙”有多种字形,从中也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大口、长身、曲尾、高冠,头象鳄鱼,嘴巴大张,头角峥嵘,身躯兼有鳄鱼和蛇的形象,尾巴长而卷起。龙字现代繁体的雏形,始于小篆。
人们对于龙掌管云雨的认识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降雨对农业生产和粮食收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人们敬奉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云从龙,风从虎”,群龙行雨雨霏霏,正是这种朴素认识的反映。
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始于秦汉。司马迁称秦始皇为“相龙”,在《史记》中讲刘邦的出生,是一条蛟龙盘在刘媪身上而有孕生下刘邦。这当然是统治者为神话自己而编造的故事,历代帝王对此加以附会,都称“真龙天子”。
真正把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始于明代,皇帝穿龙袍的规则也是从明朝制定。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权威的象征以后,也成了皇帝的专属品,比如皇帝即位叫“龙飞”,皇帝的衣服叫“龙袍”,椅子叫“龙椅”,床叫“龙床”,子孙叫“龙子龙孙”。
其实,龙一直活跃在民间,在人民心中。民谣俗谚中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群龙无首”“懒龙伸腰金不换”之类说法,成语里有“龙盘虎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世人心中有“龙驹”“龙骏”“人中龙凤”等豪杰之士……龙从来不曾也不会为统治者所独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精神象征。它穿梭于云端,飞舞奔腾,腾空于古老传说和现代想象之间。龙能潜能飞的形象,正与中国人骨子里那种自强不息能屈能伸的精神一脉相承——这就是龙在人们心中的精神气象。古人在塑造龙的形象时,已经融入自己的精神与理想,反过来,又从龙的身上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与勇气,生生不息,这恰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龙虽然并不真正存在,却一直腾飞起舞在人们心中,也是中国人偏偏喜欢自称“龙的传人”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