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巩秀丽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也是最有味道的节日,老百姓谓之过年。一个“过”字让年变得欢天喜地、红红火火;一个“过”字让年充满亲情温暖,难以忘怀。
有人说工作忙了,年味儿淡了,对春节的期待也没那么强烈了。其实,只要用心感受,浓烈的年味儿一直围绕在你我身边。那年味儿,如同岁月的指纹,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年味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吃饺子是有讲究的,白菜馅,是“百财”;韭菜馅,是“久财”;鱼肉馅,是“余财”,一切都要借着谐音讨个好兆头。
年味儿,是除夕的团圆饭。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美食,品美酒,你给我夹菜,我让你多吃一点,我们说着祝福的话,一家人相亲相爱,灯火可亲,爱意暖暖,其乐融融。
年味儿,是厨房里白花花的大馒头。蒸花馍是过年最隆重的事儿,邻里之间相互合作,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有揉面的,有烧火的,有调馅的。我也学着大人参与其中,拿起筷子小刀什么的创造一些小造型,小蝴蝶,小麻花,随心创造,做好了再将洗净的一颗颗红枣摁在上面,好看极了,上好的木柴烧上,着急地盼着它们出锅的样子。
年味儿,是大年三十下午的祭祖。家族里所有的父辈子辈孙辈都要去,我们的祖坟位于村东南地的一棵大柳树下,我们家是个大家族,父亲兄弟五个加上后辈,乌泱泱二三十人,很是壮观。“噼里啪啦”一串爆竹点过,父亲点燃一支烟,烧着一沓黄纸,我们跟在后面统统跪下,轻轻唠叨:“爷爷,奶奶,过年了,给你们送钱了。”烧完纸,要拔除坟头上的一些杂草,再拿铁锹给坟头重新添上一些新土,让地下的爷爷奶奶也过个好年。每到那个时候,我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感觉背后好有力量,我们的生活有爷爷奶奶在天上保佑着,一定会越过越好。我们是最幸福的人,也不知道,那些钱爷爷奶奶真的能够收到吗?
年味儿还是漫天绚烂烟花带来的攒了一年的期盼。过了小年就别想睡个安稳觉了,震耳欲聋的烟花声会从早晨响到半夜。过年,会带着自己“全部家当”跑到村里人多的地方,放完了自己的烟花,就蹲在那边哆嗦边看小朋友放,就算耳朵冻到没有知觉也不想回家。一年一次的烟花升空是独属于过年的仪式,更是儿时年味的具象。
在这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或许无法找回失去的年味儿,但它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
让我们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用爱和行动去传承那些年的味道,让年味儿永不消逝。温馨的依旧温馨,醇厚的也依旧会更加醇厚。